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是“风景田”更是“丰景田” ——贵州农旅融合“接二连三”
2023-09-26 09:34:08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魏寒冰

  时下,黔贵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欢庆丰收的喜悦。随着各地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金灿灿的层层稻田与民居、道路、河流、山峦等相映成景,构成一幅幅迷人的乡村田园画卷。

  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稻田美景、品尝农特产品,掀起以稻为主的农耕文化旅游热潮。目前,贵州通过进一步发展“稻田+经济”、特色村寨游、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板等措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激发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新动能,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春勤秋实 “饭碗田”里金灿灿

  稻谷黄,秋收忙。连日来,黎平县各大坝区正抓紧秋粮收割,确保颗粒归仓。从空中俯瞰肇兴镇皮林村2000亩坝区,成片的稻田,泛起层层稻浪,8台收割机在其间来回穿梭,20分钟便收割完一亩稻谷。

  肇兴镇采取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1500亩,通过测产,每亩比人工移栽增产了30公斤。“如果人工收割1500亩,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通过机械收割,只需3到5天,可以很大程度减少群众收割时间,提高收割效率。”肇兴镇党委副书记姜通先说,今年,肇兴镇共实施水稻种植1.35万亩,总产量6300余吨,比去年增加了60余吨。

  守住“粮”心端牢饭碗,从望天丘到丰产田,从“汗滴禾下土”到“农机闹春耕”,从“灾殃难测”到“高科技防灾”,一项项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的生动成果,树立起农民“农业有前途、生活有奔头”的坚定信心。数据显示,今年黎平县种植水稻31.79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采收13余万亩,预计全县水稻总产量超16万吨。

  如今,依托水稻产业,肇兴镇举办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游客在稻田里欣赏侗族大歌,体验农耕乐趣,与当地村民共同分享丰收的成果和喜悦。

  漫步希望的田野上,倾听稻田的丰收故事。贵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稻油轮作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及推进撂荒地治理工作,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

  一地多收 “风景田”成“丰景田”

  秋日的万峰林,金黄的稻田与独特的群山景观,宛如一幅立体的秋日画卷,美不胜收。骑着自行车,游客陈女士沿着田边小路转了一圈又一圈:“万峰林太美了,看到这金灿灿的稻田,心情都变好了。”

  从空中俯瞰万峰林,一个大大的“福”字出现在稻田里,不少游客都来到“福”字稻田里打卡。“除了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我们种植的水稻品种产量也高,每年都丰产丰收呢!”望着田间长势良好的水稻,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村民姚元华开心地说。万福村作为国家级超高产水稻实验示范基地和万峰林主要的水稻产区,已成为贵州水稻的高产纪录产生地。

  如今,处处是景的万峰林,培育催生出一批融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生产、田园风光、农耕体验品味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一三产业联动发展、互融互赢,“风景田”成“丰景田”,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看到自己编的各种竹篓在景区受到游客的喜爱,心里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万福村村民朱玉国家门口制作竹篓售卖,也端上了“旅游饭碗”。

  让“小田地”拥有“大收益”。为了做足“稻文章”,贵州通过探索绿色“稻+”模式,把“稻田+种养”助力一地多收、“稻田+文化”拓展休闲功能等方式作为助力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让农户通过“稻+N”发展模式,形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聚力续航。

  农旅融合 和美乡村舒画卷

  背上背包,整理好装备,来自贵阳的杨先生早早准备好周末徒步的物件。“这次我报名参加腊利梯田的徒步活动,早就听说秋天的腊利美不胜收,这次终于可以去体验它的美丽了。”

  金秋时节,贵定县沿山镇石板村腊利梯田的稻谷逐渐转色,金灿灿的稻穗簇拥着整个村庄,秋季旅游热度升温,引来众多省内外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丰收景象。

  把“风景”变“钱景”,把“颜值”变“产值”。作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石板村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融合,精心规划建设山间美丽乡村综合性景区,打造村庄、田园等乡村旅游品牌,让乡村游成为附近市民郊游度假的优选地。每逢周末,这里车水马龙,每天有近百辆私家车开进腊利,游客往返观景台,光顾田间坡坎,徜徉其间,或拍照打卡、或欣赏秋色,感受稻穗的芳香,享受好“丰”景。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贵定,以“农业+旅游”融合产业为纽带,带动乡村餐饮、民宿、交通等旅游产业同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绘就了一幅“乡村美起来,产业兴起来”的和美乡村画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