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产业导师让产学研用更“亲密”
鼓励支持高校设立产业导师流动岗位,到2025年,从企业、科研院所等选聘800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贵州省高校产业导师,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各类研发载体、开展科研项目合作……
2020年11月,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出台了《贵州省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选聘办法》,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产业导师制”,支持和鼓励高校选聘校外产业导师,参与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实践平台共建,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截至目前,贵州选聘产业导师709人,他们分赴全省各地,参与指导培养研究生900余名,与高校联合开展项目300余项,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上取得积极成效。
实践育人 创新培养模式
“我们团队主要围绕磷、氟、煤等精细化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湿法磷酸净化过程中重金属杂质分离、萃余磷酸高值化利用、副产磷石膏综合利用等系列技术难题。”
贵州天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毅自2022年起担任产业导师,与贵州大学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迄今开展校企合作项目20余项,为学校提供科研经费超千万元,部分技术在企业开展中试放大可行性验证。
“‘产业导师制’有助于提升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杨毅说,一方面可以为更多专业型高层次人才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聚焦产业难题痛点,实现科技成果精准转化。
“贵州现代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产业导师制’是对这类人才在实践工程能力提升方面的有力支撑。”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刘飞担任学术团长的现代化工导师团,包含了来自高校的学术导师和企业的产业导师。
产业导师走进校园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制定培养方案、开设校企课程、担任研究生导师,学术导师走进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科技副职、科技专员等,有效搭建起高校学术研究与企业工程实践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2023年,全省产业导师赴基层开展服务2000余次,发明新技术288项、改进新工艺165项、研发新材料43种、培育新品种90个、开发新产品329种、研制新药19种。
校企合作 推动学科建设
“通过‘产业导师制’的实施,校内校外导师共同聚焦重大问题。”自2021年起担任产业导师团学术团长,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院长杨经华先后赴榕江、台江、福泉等实地考察,围绕促进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与传播和乡村产业振兴开展服务。导师团指导学生参赛并荣获省赛多项奖项,开展助农电商品牌建设及直播培训、开展团员单位访企拓岗。
“‘产业导师制’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机制。产业导师能够将自己的实践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行业环境,提升实践能力。”2022年,贵州惊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纵涛担任产业导师,依托贵州财经大学的学术资源和专业背景,创立“贵财村创”品牌中心。他组织学校师生参与《7000分钟贵州视频说明书》VLOG系列短片项目,发掘民间文化宝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培育现代“兴农人”。
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贵州组建了产业导师团37个,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0余个,累计下拨产业导师引导性经费1000余万元。
科研攻关 助力产业发展
“‘产业导师制’极大促进了产学研用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23年,贵州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贵州医科大学)研究员杨小生担任刺梨产业导师团学术团长,首次发掘了刺梨抗抑郁和改善睡眠的新功效,刺梨果渣在土壤改良剂等方面的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开发了高附加值健康新产品。
杨小生培养刺梨相关方向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博士生2名;建设“贵州食药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件。同时,通过产业化推广实施刺梨大健康产品8个,直接促进刺梨产值增长超500万元。
2021年开始,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担任产业导师,开展食用菌方向研究生培养和基层农技人员培养。目前,他带领团队已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8个,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基地转化应用、研究生在基地成长、基层农技人员在基地学会技术、职业菇农在基地学会种菇。
“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科研院所应用研究优势以及企业的产业化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产业导师制’实现了产学研用的融合,缩短了产学研‘最后一公里’。”朱国胜说。
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云坤告诉记者,“产业导师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教育和产业、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互补,增强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