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岩鹰山村新场坝组,山间盆地当中,一块块灌满水的稻田映入眼帘,明亮的水田上搭着薄薄的一层防鸟网,如纱如雾,此情此景,仿佛走进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稻花鱼试验田
眼前这片水田,是小箐镇岩鹰山村发展稻花鱼的试验田,水田的鱼塘当中目前养殖着鲤鱼。然而,在半年多前,这片区域还是一片撂荒地,长满杂草,与周边的蔬菜地格格不入。
“我们村有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或进城,家里只有劳动力薄弱的空巢老人,因此有一部分土地不得不撂荒。为有效整治撂荒土,保障粮食安全,今年,我们村集体以‘稻鱼共生’模式发展稻花鱼,让撂荒土变‘增收田’,实现一田双收。”岩鹰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唐坤介绍。
在修文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支持下,岩鹰山村实施稻田养鱼示范项目,得到2024年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6万元的资助,加上村集体“1+1”公司投入的部分资金,发展稻花鱼10亩。
稻花鱼试验田
岩鹰山村与贵州省农科院知联会开展“会地共建”,选育“品香优秱珍”“泰丰优79”两个品种的稻谷进行种植,并在稻田边上合理开挖鱼塘养殖鲤鱼,投放鱼苗300斤。在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10亩试验田效益显著,目前亩产稻谷1100斤左右,亩产鲤鱼350斤左右。
“通过‘稻鱼共生’模式种出来的米,品质优异,目前定价是15元钱一斤,已经卖出去3000斤左右;养出来的稻花鱼有1200斤左右,定价为25元钱一斤,供不应求。”唐坤说。
为大力整治撂荒地,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今年,岩鹰山村瞄准市场需求,通过村集体“1+1”公司投入资金12.4万元。发展稻花鱼的同时,在大木山组、新场坝组种植中药材共计40余亩。目前,中药材基地当中的前胡长势良好,即将进行采收,亩产预计在600至800斤之间,相关产业已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务工收入3.6万元左右。
基地种植的药材
下一步,小箐镇岩鹰山村将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扩大稻花鱼和中药材种植规模,打算将稻花鱼拓展到50亩左右,将中药材拓展到100亩以上,同时推进农旅融合,带动更多村民拓展增收渠道。(文/图 姜继恒 李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