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不久的哈尔滨亚冬会中,贵州运动员文颖、费学清大放异彩,分别在冬季两项女子4X6公里接力和男子冰壶项目中获得1金1铜的好成绩,为贵州实现在亚冬会上夺牌零的突破。这是贵州自2017年开始组建冰雪运动队伍以来,在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亦是贵州冰雪运动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文颖(左二)与队友在颁奖仪式上。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供图,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地处西南的贵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雨热同季。这样的气候条件似乎暗示着贵州与冰雪“缘分”浅薄。
不过,自然条件不足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2017年,贵州积极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一方面,创新模式培养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另一方面,不断扩充冰场、雪场,丰富冰雪旅游业态。经过8年探索,贵州在“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之下,冰雪运动发展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第一片雪场说起
有“中国凉都”之美誉的六盘水市,地处乌蒙山区,黔、滇交接处,是贵州温度最低的地方。这里冬季虽然不常下雪,但低温天气对人造雪地的维护有利,2010年,贵州省第一片滑雪场——六盘水玉舍滑雪场在这里孕育诞生,一个属于南国的冰雪梦也开始萌芽。
费学清(右)和队友李智超在比赛中。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供图,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滑雪场建成后,对大部分对冰雪充满好奇和向往的贵州人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前来滑雪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六盘水市又先后建成了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和盘州市乌蒙滑雪场,三大雪场搭建起六盘水冬季旅游品牌,“南国冰雪城”的IP开始孕育。
2017年,贵州省第一届滑雪节在六盘水开幕,期间还举办了全国高山滑雪青少年邀请赛(回转和大回转)、冰雪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系列冰雪活动。据贵州省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黄毅回忆,首届滑雪节后,贵州从哈尔滨专业冰雪运动员的表演中捕捉到灵感——贵州要培养一批自己的青年冰雪人才。
文颖在比赛中。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供图,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黄毅说,当时之所以产生组建冰雪运动队伍的想法,一方面是基于多年积累下来的场地优势和群众优势,另一方面更是基于北京冬奥会筹备期间释放的政策信号。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首次被提出,此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就已在全国各地开始铺垫,逐步走进人们生活,贵州的冰雪运动也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
在此基础上,在省体育局指导下,六盘水于2017年成立了贵州省首个冰雪运动管理中心,开始向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力。六盘水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凉都体育中心主任王波介绍,中心计划以越野滑雪和冰壶项目为主要培养目标,借“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采取跨界跨项的方式,在六盘水市各中学广泛臻选苗子。同时,中心向国家体育总局寻求帮助,请冰雪运动大省黑龙江省提供训练上的支持。
2017年,先后有4批,上百名田径、拳击等方面的体育人才被陆续送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努力被看见的年轻人
此次在哈尔滨亚冬会上夺金摘铜的文颖和费学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选拔得以改变命运的运动员。而在他们背后,还有近30名同样在冰场、雪场上挥洒青春的年轻人,其中冰壶运动员17人、越野滑雪运动员13人。
文颖在比赛中。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供图,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文颖曾就读于六盘水市体校,是一名成绩较为突出的马拉松人才。她历经两次选拔,展现出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长跑方面的特长,最终成功入选国家越野滑雪队。而时年仅15岁的费学清,则与一批同龄的孩子前往更北方的哈尔滨,在懵懂中参与选拔,最终和谢兴银、谭斯婷等运动员成为第一批贵州省冰壶队的队员。
对于这群十多岁的少年而言,来到远离家乡3000多公里外的北方,无疑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期。“肉是甜的,很多菜里也都会放糖。”据费学清回忆,从小吃辣椒的贵州人难以适应北方的饮食,一开始居住的地方也并不方便。但在参训人员稳定后,贵州省体育局、六盘水市体育局给予了充分的后勤保障,换到离冰壶馆更近的宿舍,还专门安排厨师照顾他们一日三餐。
谭斯婷在训练中。受访者供图
对于这群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一开始并不知道成功被选拔入地方队意味着什么,他们大多来自农村,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哈尔滨,父母也对冰雪运动一无所知。第一批入选的10名年轻队员中,有5名陆续离开,费学清、谢兴银和谭斯婷等依然决定留下,他们也成为贵州冰壶运动的第一批代表性人物,在全国乃至国际赛场上频频亮相,斩获不少佳绩。
前国家队队员陈子昂自2018年开始接手贵州省冰壶队的训练工作,在这位从小生长在哈尔滨、有十多年冰壶经验的教练眼中,贵州运动员与北方孩子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毅力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们大多都是将冰壶作为自己的未来职业来学习的。”在陈子昂看来,贵州冰壶运动员能在短时间内在全国赛场上叫响名号,与他们学习冰壶的初心有很大关系。
谭斯婷向记者吐露了真实想法:“我们来自农村,家庭条件都不太好,从事这个职业是我们最有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2022年,她和费学清、谢兴银等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代表中国队出战2022年和2023年的冰壶世青赛,最终,费学清、谢兴银拿下世青赛B组和A组的冠军,为中国刷新历史。
谢兴银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尽管没能和队友一样在世青赛中拿到如此耀眼的成绩,但谭斯婷仍满怀信心:“晚点来也没关系。我们贵州的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刻苦地训练、提升技术,争取让自己被看见。这一天总会来的。”
织一个南国冰雪梦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为加强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印发《“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明确工作机制,深入推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好政策和好成绩,给贵州省体育局和贵州的运动员们带来莫大鼓励,借此契机,贵州又陆续选拔了两批运动员送往哈尔滨,形成了不同年龄段的梯队建设。
2024年2月,贵州首次组团参加全国冬季运动会,在比赛中拿下8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创造了贵州冰雪运动的新历史。如今,在哈尔滨亚冬会上,贵州运动员文颖在冬季两项女子接力赛中成功反超对手,展示了过人实力,费学清也在中国男子冰壶队中挑起副队长重担,不仅全程参与了每一场比赛,更贡献了多个精彩瞬间。这是贵州冰雪健儿的风采展示,也是贵州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中的实践成果。
费学清(左二)与队友在哈尔滨亚冬会颁奖仪式上。哈尔滨亚冬会组委会供图,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冰雪运动在贵州的“南展西扩”,不仅带来竞技体育人才的扩充,更带动了冰雪旅游的发展。过去8年间,贵州冰场、雪场从1个扩展至9个,分布在六盘水市、贵阳市、遵义市等地。在近年来的不断优化建设和广泛宣传推广之下,“南国冰雪城”的名气深深吸引着来自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的游客,“冷资源”正逐渐升温变成“热经济”。
“后冬奥时代”,贵州的“冰雪梦”已一步步走进现实。(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