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优化纳税信用管理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16 14:56:2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合规经营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必修课”,良好的纳税信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金名片”。国家税务总局贵州省税务局充分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扎实开展信用评价预警提醒和信用修复工作,引导纳税人诚信纳税,助力企业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

      “事前预警”规范失信行为

  “我无论怎么忙,每月15日前都会登录‘贵州银税企互动平台’小程序。”六盘水珍宇航商贸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谢敏说,去年在“纳税信用管家”微信小程序上看到一条信用预警,点击查看发现尚未全部完成当期财务报表的填报,如果逾期未完成可能造成纳税信用扣分,影响企业贷款进度,于是按照预警提醒,及时填报财务报表,避免了被扣分的情况。

  为了从源头上减少失信行为,贵州省税务部门梳理纳税人涉税行为习惯和共性高频风险点,形成包含25个重点指标、69个常规指标的数字模型,将扫描预判的失分风险通过“纳税信用管家”微信小程序向纳税人推送,提醒在“事前”,有效降低影响纳税信用年度评价结果的失分风险。

  2025年一季度,贵州省税务部门向纳税人推送未及时申报、未及时缴税等预警提醒信息超492.99万条,纳税人收到预警提醒后及时查找问题、及时自我规范,涉税失信行为不断减少。

  信用修复可走“绿色通道”

  在安顺,贵州山之鑫科贸有限公司通过及时修复失信行为,次年信用评级升至B级。该公司负责人杨帆坦言:“企业成立之初,对纳税申报、按规定期限填报财务报表等涉税事项不太清楚,‘信用修复课堂’刚好为我们补课。”

  “信用修复课堂”是安顺市税务局针对新设立纳税人开设的,旨在帮助企业梳理进项抵扣、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薄弱环节,引导纳税人重视纳税信用和合规经营。

  按照预警风险等级,贵州省税务部门采取“主动修复、辅导修复、协同联动”三种方式,分类修复纳税信用,并开通线上“信用修复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实施非主观失信企业“承诺修复”,累计帮助22.58万户企业修复纳税信用。

  纳税信用成“金字招牌”

  近日,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先后与来自韩国、南非的经销商达成销售协议。“在与客户商谈的过程中,连续6年获评A级纳税人为我们加了不少分,我们一定要守好这块金字招牌。”该公司负责人王凡表示,“A级纳税人”俨然成了企业的“无形资产”,既能享受发票领用、办税缴费等方面的激励措施,还大幅提升了公司的信誉、形象和客户信任度。

  贵州省税务部门在强化纳税信用管理的同时,广泛宣传良好的纳税信用带来的红利,告知对失信主体采取的监管和联合惩戒措施,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浓厚氛围。

  贵州鹤辉燕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就吃过失信的“苦头”,由于以往年度存在税收违法行为,该公司2022年纳税信用等级被直接判定为D级。

  “我们的业务主要依靠投标获取,成为D级纳税人以后,投标门槛迈不进去,错失了很多很好的机会。”该公司负责人李鹤成介绍,看到一份份被退回的标书,当时想,要是能有修复的机会,一定注重在合法合规中提升企业竞争力。2023年该公司收到了贵州贵安新区税务局推送的纳税信用修复提示,财务人员及时进行修复操作,纳税信用在2023年提升到B级。

  “守法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义务,善于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李鹤成表示,纳税信用得到修复后,公司坚持合规经营。如今,纳税信用等级已经提升到A级。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命脉,依托“贵州银税企互动服务平台”,C级以上纳税人可实现贷款一键测算额度、一键申请,切实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2025年一季度,贵州累计投放“银税互动”贷款5.6万笔,投放金额94.7亿元。

  “随着纳税信用培育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信用红利,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合规转变,实现了健康发展。”贵州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处长肖张表示,将持续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支撑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引导经营主体重视纳税信用、用好纳税信用,推动企业将合规经营理念深植发展脉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信用堤坝。(文 徐明飞 胡玉屏 夏邦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