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之畔,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花烂漫,青山延绵,绿意涌动。苗绣致富带头人杨文丽的“非遗工坊”内,绣品琳琅满目,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这座位于悬崖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凭借独特的山水风光与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与旅游业。2024年,化屋村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亿元。
化屋景区游人如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史开心 摄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贵州拥有1328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国之首。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新路径,推动村寨与旅游业融合,让民族特色焕发出新的光彩。
古建新生,传统村寨火出圈
蜿蜒的青石板路,潺潺流淌的寨英河,错落有致的苗族吊脚楼……铜仁市松桃自治县寨英古镇,作为县内保存最完整的古镇,现存四合院、三合院、桶子屋、苗族吊脚楼等民居建筑。
寨英古镇里,人们在舞动“滚龙”。彭俊 摄
“为延续古镇烟火气,我们重视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积极修缮万寿宫、福寿宫、裕国通商等52处古建筑。”寨英镇副镇长周舟介绍。近年来,寨英古镇以环梵净山旅游圈为依托,深挖古镇文化,推进文旅融合,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保全”,兼顾历史风貌与居民生活需求。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历史悠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近年来,贵州陆续出台《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等文件,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村寨。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等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火爆出圈。
西江千户苗寨雨后风光。杨正道 摄(贵州图片库发)
在黔滇交界处,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挖掘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等“七古”文化。“2020年,普梯村运用修复技术,还原45栋房屋,保留主体结构并加以改造,重现传统房屋魅力。”普梯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美介绍,村里还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艳红桃种植产业,推进青年造村计划,助力农文旅融合。2024年,普梯古寨全网曝光量超3亿人次,游客到访超3万人次,村办企业旅游收入达60多万元。
文脉赓续,活态传承显生机
被誉为“侗族大歌之乡”的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村口长廊内侗族大歌婉转悠扬。全村4000余人,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几乎人人都会唱歌。
“孩子满3个月,就会成为母亲所属歌队的一员。孩子3岁时会被带到鼓楼,接受寨子独有的仪式:唱一到两首歌,在全体村民见证下,成为一个独立歌队。”小黄村党支部书记陈跃明向记者介绍这一独特习俗。在世代传承下,如今小黄村有近500位年轻歌手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从事与侗歌相关工作,让五湖四海的游客领略到侗歌的魅力。
小黄村村民在鼓楼外等候唱侗歌。梁辉波 摄
民族特色村寨涵育了众多非遗。作为非遗大省,贵州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涵盖民族戏曲、传统技艺、民俗服饰等多个领域,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
近年来,贵州不断强化非遗肌理与传承载体,壮大非遗发展力量,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文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同时,贵州立足非遗资源优势,打造“非遗+体育”“非遗+演艺”“非遗+研学”等文旅融合新模式。
小黄村鼓楼内,侗族大歌悠扬。梁辉波 摄
文旅融合,村寨新局自此开
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布依族村落,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布依族建筑特色。作为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的民族村寨之一,高荡村依托原生态风貌和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文旅协同发展。
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
高荡村地处黄果树瀑布与安顺龙宫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承接两个5A级旅游景区的客流,该村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将古村打造为布依族文化体验地、农耕文化观光区。2024年,高荡景区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同比增长250%,营收近320万元,同比增长92.8%。
近年来,贵州民族特色村寨通过“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聚焦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等产业,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农业观光等新兴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贵阳市乌当区黄连村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红色研学路线,吸引省内外近万人开展红色研学游;黔东南州黎平县黄岗村围绕侗族大歌、禾仓民宿和香禾糯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综合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大竹村依托地理优势,打造“古村大竹·森林氧吧”休闲避暑旅游品牌。
青山环绕的黄岗村。李斌 摄
从村寨保护、非遗传承到文旅融合,贵州紧扣时代脉搏,通过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激活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持续为地区繁荣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注入强劲活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明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