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贵州省仁怀市茅坝镇官院村的千亩稻田里,无人机忙着施肥,智能监控实时记录数据,这幅“空中飞旋、地下感知”的夏管场景,正是官院村智慧农业从“春耕”迈向“夏耘”的生动升级,也为秋粮丰收铺就了科技底色。
无人机正在施肥
在官院村的稻田边,农户们将有机肥倒入农用无人机后,无人机手熟练地操作着设备,缓缓升起,到达指定高度,按照预设路线平稳飞行,肥料从无人机的播撒装置中均匀地洒落,精准覆盖每一寸农田。“我家有一亩多地,人工施肥要半个小时,机器几分钟就施完了。”仁怀市茅坝镇官院村村民丁元明说。
以往,传统的人工施肥方式效率低,农民们需要肩挑背扛,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施肥的均匀度也难以保证。如今,无人机施肥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我们这款无人机一次性能施肥80斤左右,通过智能导航系统和雷达传感装置,我们在设定好航线和施肥量过后,实现每平方米施肥量误差不超过5%的精准作业,确保施肥均匀覆盖。”无人机操作手王明虎说。
除了无人机施肥,官院村还在智慧农业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不断拓展农业科技的应用场景。通过安装在田间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数据,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农事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农田。
“这些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工作,收集农作物生长的光照、湿度、病虫害等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能精准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种植策略,同时,这些数据还能实现农产品质量溯源。”仁怀市创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九龙说。
施肥过后的稻田
在官院村1318亩稻田里,16个监控设备如“田间哨兵”般伫立,为稻田建立起精准的“数字档案”。从耕整地到插秧,从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数据支撑,让种田不再依赖经验,而是“跟着数据走”。
今年,仁怀紧扣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全域种植水稻23000亩。通过整合农机资源,配备高性能插秧机1台、植保无人机5台、智能收割机6台,构建起“耕、种、管、收”全链条机械化作业体系。(文/图 涂顺菊 蒲鑫鑫 任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