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十名来自不同企业的学员穿梭在贵阳综保区内,他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培训内容及国际陆港“区港一体化”运作的细节。在二手车出口基地,学员围着工作人员询问平台功能、渠道及市场销售情况,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正是贵阳综保区“蒲公英”外贸人才培训计划实施的画面之一。该计划通过“政校企”联育等模式,累计培育各类外贸人才2万余人,成功推动、引导、辅助1200余人进入跨境电商行业就业。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打破地域限制,更让人才培养与全球贸易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人才破局:内陆保税区的创新突围
作为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自2013年设立起,贵阳综合保税区就肩负着贵州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使命。然而,当这个内陆保税区陆续获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4张国家级开放名片时,专业人才匮乏却成为最大掣肘。
“面对专业、多元、新锐的跨境电商产业,缺人才一度是我们发展的瓶颈。”贵阳综保区组织人事部人才办负责人盛婕坦言。2020年,贵阳综合保税区内跨境电商备案企业近20家,外贸人才总量较低,占全区人才总量的16.27%。
有多年外贸经验的贵州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负责人赵周亮直言,“相较于沿海,贵州作为内陆省份,在人才引进上存在劣势。”
引不进,招不来,培训专业度不够、体系化不强。面对这一难题,贵阳综保区明确,“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跨领域集结力量加强自身造血,以集群力量突围。
2022年底,贵阳综保区创新推出“蒲公英”外贸人才培训计划,寓意如蒲公英播撒种子般培育和输送外贸人才。计划直指三类关键群体:党政干部、企业骨干和高校学子。
“‘政校企’联育模式的推出,使资源、要素、人才、市场动力等实现系统性重构与优化,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形成业态闭环。”盛婕表示。截至今年6月,该区举办各类培训60余期(次),联合培训外贸人才超过2万人,推动、引导、辅助1200余人进入跨境电商行业就业,培训总数已超4600余人。
精准滴灌:政校企联动的培育体系
精准滴灌、分类施教是“蒲公英”外贸人才培训计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针对党政人才,通过专题培训班、沉浸式现场教学等活动,增强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通过省市区党校、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开放型经济专题培训班,到综保区开展现场教学,帮助干部把握外经外贸业态及全球贸易模式,从而更精准服务本土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企业出海。”贵阳综保区组织人事部副部长赵丽说。
对于企业人才,由理论深、懂外贸、有经验的专家教授及业内高管讲授全球贸易趋势、出口贸易实务等课程,引导学员深入围网区、国际陆港等开放一线实地研学。
针对高校人才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贵阳综保区推出“Online计划”,与北京工商大学、贵州大学等13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建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8个“人才联育”新平台,将产业需求和真实场景融入教学过程。
随着培训规模不断扩大,贵阳综保区正将“人才发展之困”转变为“聚才用才之势”。“经过培训,我对国际贸易、报关流程等有了更系统了解,从在校学生成了跨境电商业务骨干,目前管理着50多人的团队。”回忆自己的经历,已是贵州跨境电商产业园部门副经理的戴晓静说。
顺势而为:人才引擎驱动外贸发展
“企业出海、寻找新增长点是趋势,但全球高震荡、低增长业态,让出海不易。”贵州西洋实业有限公司进出口贸易部门负责人感慨。
这家深耕化肥行业25年的综合性大型民营化肥企业,因“流程像迷宫”而迟迟未跨出出海第一步。如今,150万吨产能建成,公司决定布局海外市场。去年9月,公司选派6名业务骨干加入“蒲公英”外贸人才培训计划,快速掌握了外贸实务技能。
“培训后仅3个月,团队就完成了公司的首笔出口订单。”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复合肥产品已销往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还与墨西哥客商达成合作意向。
此外,该公司于2024年9月入驻阿里巴巴国际站,打通数字化出海通道。“经过半年多的询盘,我们发现国际市场潜力远超预期,预计3年至5年内,公司出口量将会有质的飞跃。”该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公司计划在东南亚选址筹建海外仓。
随着“蒲公英”外贸人才培训计划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才红利转化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动能。
截至目前,贵阳综保区已吸引1600余家企业入驻,推动200余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进驻园区,2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孵化园。2024年,新增实绩外贸企业96家,实绩外贸企业总数达188家,贸易额千万元以上的148家,亿元以上的53家。
站在新起点,贵阳综保区目标清晰:持续推进“蒲公英”外贸人才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各类外贸人才5000人以上,向省内外各企业输送。目前,贵阳综保区正积极探索打造“省级外贸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外贸企业培育基地”,为贵州乃至西部内陆开放提供更坚实、更可持续的人才支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