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读书子,国有栋梁才。”近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天柱县石洞镇汉寨村村委会门前,笑语阵阵、人头攒动,一场满含期许的奖学金发放仪式在此热闹举行。19名优秀学子依次上前,从村干部与爱心村民手中接过奖学金,眼底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脸上绽放着感恩的笑容。这是汉寨村奖学基金理事会的又一次温暖实践,让“崇文重教”的家风底色在初秋的侗寨里愈发鲜明。
汉寨村历来浸润着“崇文尚德、重教兴家”的风气,这份精神早已融入村落的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家风基因。为让这份传统不褪色、更鲜活,2024年7月,村里多次召开院坝协商会,通过征集村民意见,最终自发成立村级奖学基金理事会,定下“村民自愿捐、社会爱心助”的筹资模式。此次发放的4.1万元奖学金,便来自理事会成立以来募集的6.4万元善款,精准覆盖高考、中考等各阶段的优秀学子。
天柱县石洞镇汉寨村优秀学子奖学金发放仪式 摄影 金可文
“知识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治本之策,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汉寨村党总支书记刘荣学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设立奖学金的初衷,是想在村里树起‘重视教育、崇尚学习’的鲜明导向,让孩子们都能燃起努力向上、刻苦求知的热情。”
领取奖学金的学子 摄影 金可文
汉寨村的暖心举动,只是天柱县捐资奖学“多点开花”的一个生动注脚。在渡马镇,家风与奖学的融合更显深厚绵长。杨柳村杨氏家祠、龙盘村陈氏家祠,每年都会如期举办“祭祖+奖学”活动——学子们身着传统服饰诵读家训,向师长恭敬行谢礼,古老的祠堂里,“勤学”家风在琅琅书声与庄重礼仪中完成代际传递。2025年,渡马镇76名学子顺利考入本科及以上院校,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既有家风学堂的赋能,更有捐资奖学活动持续激发的求学热情,让“读书成才”的种子在更多家庭生根发芽。
社学街道摆溪村同样用多年的坚守续写着爱心助学的故事。8年来,村民们主动捐出积蓄,爱心人士、企业纷纷伸出援手,“爱心助学·情暖学子”活动累计发放奖学金13万元,托起了许多学子的求学梦。
天柱县石洞镇汉寨村优秀学子签名墙 摄影 金可文
天柱县的捐资奖学热潮,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它深深扎根于当地深厚的家风文化土壤——全县众多保存完好的宗祠里,“重教兴学”的家规家训刻在碑上、记在心里,代代相传。近年来,天柱县更深化“家祠+”机制,依托渡马镇家风学堂、三门塘家风文化研学基地等阵地,通过祭祖奖学、“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让“重视教育、涵养家风”从单个家族的传统,变成了全村人的共同共识。
如今,从石洞汉寨的村委会小院,到渡马镇的古朴宗祠,再到社学街道的村寨角落,捐资奖学已成为天柱人践行家风、反哺家乡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为学子们铺就了更顺畅的求学路,更让一个个家庭的“兴教之力”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能量,让“崇文重教”的种子在天柱这片土地上结出更多希望之果。(文 杨湘)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