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遵义市凤冈县万头肉牛产业园,机械轰鸣,压路机正在对场地进行平整,一座现代化的肉牛养殖园区已初见雏形。
200公里外,黔东南州麻江县明洋食品有限公司,2万吨酸汤发酵扩建项目现场,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生产线安装。
此时的铜仁市江口县,10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主体框架已基本完成,37.9万羽蛋鸡开始投产……
凤冈县有序推进万头肉牛产业园建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摄
田间地头,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产业园区,企业纷纷入驻;乡村小路,招商队伍步履不停。2025年的贵州,正以“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强劲动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这“三大抓”犹如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正成为推动贵州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抓产业:“特”字诀打造山地精品农业
10月9日清晨五点半,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中国辣椒城灯火通明。来自四川的客商张建军打着手电筒,在一袋袋辣椒前仔细查验。“贵州辣椒香辣兼备,在市场上很抢手。”他抓起一把辣椒闻了闻,“今天要发三车,每车30吨。”
金秋时节,随着辣椒大量上市,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的中国辣椒城内从凌晨四五点开始便人声鼎沸、运输车辆来来往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如今“生态贵椒”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重庆德庄集团董事长李德健感言:“贵州辣椒品味醇厚、香辣协调,是我们重庆火锅的不二之选。每年我们集团都会采购一大批贵州辣椒。”
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贵州辣椒形成了50多个地方优良品种,创新、收集了3000多份种质资源。2024年,全省辣椒种植面积504万亩、产量729万吨,产值288亿元,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百亿级农特产业代表。
除了优质辣椒种植和搭建贸易平台,新浦新区还与科研机构合作为辣椒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通过辣椒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和推广,不断提高产量和品质。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不仅有规模,还更讲究质量。贵州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绿色优质农产品。
近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贵州展团百余款特色农产品备受关注。刺梨、茶叶、中药材产品、特色水果、黄牛肉产品等尽显山地特色,收获不少订单。
2025年,贵州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大抓农业产业”。今年以来,贵州继续突出重点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肉牛、茶叶、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持续加大产业资金奖补到户力度,支持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7%左右。
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的村民正在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摆放菌棒。肖浩 摄
抓项目:扎实解决产业需求助推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贵州省90个农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91.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7%,占全年投资的68%。
这些数字背后,是像凤冈县万头肉牛产业园、大方中药材产业项目这样实实在在的工程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不仅拉动了投资,更提升了贵州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小黄姜丰收。余兰 摄
“现在库温12℃,正适合生姜储存。”9月11日,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5000立方米生姜冷库内,去年收储的小黄姜整齐码放在货架上,静待最佳上市销售时机。
“以前没有冷库,生姜储存不了多久,再低的市价也得忍痛抛售。”贵州锦盛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欧国平说,“如今建了洗姜厂,三条生产线可同时运转,最高日处理鲜姜量超过400吨,不用担心小黄姜因储存过久腐烂了。”
平坝区总投资1.28亿元的贵州省黔坝农业稻米观光加工厂项目,则探索出“三物共生”生态种植模式,将水稻、鱼类、鸭禽和微生物融合在同一片农田。这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更显著提升了大米品质。
凤冈县抓住东西部消费协作机遇,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肉牛养殖家庭农场。饶云 摄
另外,碧江饲料加工厂、钟山区科技生态渔业、修文美宜佳、七星关天麻、息烽为农服务中心等几十个农业重点项目也在高效运转,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抓招商:填补产业空白注入“源头活水”
今年,我省将农业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2025年9月,全省纳入省级调度的农业拟招商项目共251个、拟引资额436亿元。已签约项目160个、合同投资额282亿元,已开工123个、开工率达77%。
在全省各地,一场场招商引资的“速度与激情”正在上演。
惠水县在3月31日至4月17日的短短18天内,接连签下4个农业方面的大项目,总投资达2.9亿元。这些项目资金全部由企业自筹,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为惠水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位于江口的抹茶工厂。田博 摄
招商引资中,贵州注重产业链的整体提升。铜仁市江口县抹茶产业园项目的建成,将帮助企业抓住国际市场机遇,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出口竞争力。
清镇市德康生猪产业发展项目将填补贵州省生猪国家核心育种场的空白。
道真自治县与深圳万雨集团签约的食用菌种植加工建设项目,则是把粤黔协作的红利充分发挥,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保障“三大抓”工作顺利推进,贵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在服务保障方面,大力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组织机制上,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