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优势资源绿色化精细化发展 贵州生态经济开创新格局
2025-10-21 09:25:16来源:天眼新闻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站在花江峡谷大桥上,脚下是深达625米的峡谷,云雾在钢缆间流动,游客纷纷举起手机,定格“世界第一高桥”与喀斯特峰丛同框的壮丽画面。

  “站在云端上,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工程奇迹,太震撼了!”慕名前来体验“世界第一高桥”的中外游客纷纷发出由衷赞叹。

花江峡谷大桥航拍 朝富.jpg

航拍花江峡谷大桥(图/刘朝富)

  这座被称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是贵州交通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生态、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场景新地标。

  喀斯特峰丛在缥缈的云雾间层叠绵延,峡谷深处清澈江水如碧色绸带蜿蜒穿行,耳畔是亘古的山风,眼中是绿意盎然的生机与钢铁巨龙的交响,优美生态与现代工程之壮美在此刻完美交融,令人顿生豪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嘱托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丰水期的黄果树瀑布伍水清摄 (2)_副本.jpg

丰水期的黄果树瀑布。伍水清 摄

  殷殷期望,化为行动指南与奋斗之力——“六大产业基地”贵州制造动能澎湃、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风景引客如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贵州风物畅销市场……

  面对125.8万座山头与4697条河流构成的生态资源家底,贵州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于高质量发展格局,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以资源绿色化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蓬勃发展,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千里江山图”在17.6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碧波间徐徐铺展。

  传统产业“生态转型”

  在黔南州福泉市马场坪工业园区,全球最大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每天高效运转,两个长110米、直径5.5米的红色回转窑,串联起原料、水泥、硫酸三个工段。

  昔日堆积如山的磷石膏,是困扰行业发展的世界性环保难题。贵州磷化集团深入探索和实践磷石膏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投资13.14亿元建成“1468”磷石膏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项目,在全球率先实现千万吨级磷石膏高值化利用,每年可“吃掉”140万吨磷石膏、生产60万吨硫酸和80万吨水泥。

  贵州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十位。近年来,我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转型,深入实施“富矿精开”战略,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着力在“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四个关键环节下功夫,力求将矿产资源价值“吃干榨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磷石膏实现三大产业化利用,每年数百万吨固废变身绿色增长点;贵州美锦实现“产煤不见煤”,完成一块煤的“七十二变”产业升级;汇成新材料自主研发生产线,将硫化锰渣转化为电池用锰材料,畅销全球市场;黔南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仅用了3年多时间,磷系现代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值规模超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了磷由“肥料”变“材料”……

  在“富矿精开”战略引领下,贵州一批煤化工、磷化工、锰加工、铝加工等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新兴产业“深耕精作”

  今年5月,六盘水市氢能示范应用暨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投入试运行,填补了西南地区氢能铁路货运交通空白,标志着六盘水在构建氢能全产业链上迈出关键一步。

“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示范基.jpg

“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作为我省乃至长江以南最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六盘水紧扣“富矿精开”战略导向,以“煤—焦—氢—化”产业链延伸为主轴,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走活了资源型城市转型、西部共同富裕、喀斯特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条路子”,成为贵州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的生动实践。

  贵州绿色产业以新能源集群“新”布局,让资源优势“换道超车”,加快打造契合时代特征、富有贵州特色、在全国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六枝美锦华宇(1)(孙大方 摄).jpg

六枝美锦华宇(孙大方 摄)

  依托磷资源优势,引进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形成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全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基地。电动贵州建设同步推进,2024年新能源电池产能达38GWh,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14.4万辆,千亿级产业集群渐次崛起。

  聚焦算力、数据、应用、产业,贵州持续做强做优数字经济,高质量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深化数智赋能引领支撑社会治理、生活服务、产业升级,成为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创造了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的佳绩。

  产业点滴变化激发贵州经济质变:2020年至2024年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78万亿元增长至2.27万亿元,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由42%提升到48%,“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9%,绿色发展能级显著提升。

  绿色发展“多元融合”

  金秋十月,黔东南州黎平县黄岗村,山间溪流清澈,梯田与木楼相映,禾晾挂满金黄稻穗,禾仓错落勾勒出独特的乡村画卷。

IMG_6199.jpg

秋日黄岗

  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第五届“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上,黄岗村成功入选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为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再添一张“世界级名片”。

  近年来,贵州积极发挥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的作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强化资源要素的精美开发、客源市场的精细拓展、服务水平的精致提升,持续促成“诗”和“远方”的双向奔赴。

  如今,到贵阳看路边音乐会、到“黄小西吃晚饭”赏世界级山水画卷,到黔东南感受“村超”“村BA”激情澎湃,在镇远古城漫步看碧水如镜,感受“一半烟火一半诗”的惬意……“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放大,成为海内外游客旅游的热门之选。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0.4%、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3.3%;2025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2%、旅游总花费增长10.6%。

  护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贵州大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把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使“绿水青山”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为乡村振兴、百姓增收源源不断注入绿色动能。

  黔山贵水间,一颗刺梨正讲述着生态与经济共赢的新故事。全省种植规模152万亩,综合产值100亿元左右,种植面积、加工产能、产品种类占全国90%以上。通过生态种植固土护绿,完成产业生态化的筑基;加工成饮品、零食等走向市场,实现生态产业化的增值。这颗山间野果,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百姓。

  “贵字号”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山地公园省”吸引天南海北游客、“碳汇”应用模式不断拓宽……贵州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等,多点推动“两山”转化改革集成和创新突破,以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

  跨越关山千万重,续写发展新篇章,贵州正将绵延群山与蜿蜒水系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沃土,用实干和坚守奋力描绘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千里江山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