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市第十八中学校园足球赛上,双方球员奋力拼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贵璇 摄
“校超”揭幕战,贵州大学国际折耳根队与贵州警察学院飞鹰足球队比赛。 (贵州大学供图)
十月贵阳,秋意正浓。10月17日上午9时,随着主裁判一声清脆的哨响,贵州大学国际折耳根队与贵州警察学院飞鹰足球队在贵州大学西校区足球场上展开激烈对决——2025-2026赛季“省长杯”贵州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超级联赛正式启幕。
同一时刻,全省9个市(州)同步启动“市(州)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形成“1+9”省级主会场与9个市(州)分会场全域联动的赛事格局。从黔中腹地到黔北高原,从苗乡侗寨到乌蒙群山,足球热潮席卷全省,青少年的运动梦想在绿茵场上蓬勃生长。
“校超”的诞生,是贵州对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一次深刻变革。由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推动,赛事创新构建“班超—校超”双层架构,既注重普及推广,又聚焦精英培养——班超联赛扎根校园,让足球运动融入日常班级生活;校超联赛则打通县、市、省三级晋升通道,特别设立高中、大学男子超冠联赛,为优秀球员铺设系统化成长阶梯。年度比赛超400场,参赛学生逾4000人。
根基深厚,方能枝繁叶茂。近年来,贵州持续深耕校园足球沃土,已建成136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确保特色学校名副其实,贵州建立起“学校自查、市县普查、省级抽查”三级评估机制,对不达标学校实行摘牌退出,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格局。榕江一中的足球特色办学经验更获得教育部肯定,在全国交流推广。
“发展校园足球是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基础工程。”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宋广强表示,全省所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严格开足开齐足球课程,并将足球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足球、爱上足球。
师资力量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支撑。2024年,全省组织30期校园足球初、中级教练员培训班,112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参训;足球师资培训纳入“国培计划”,每年培训不少于500人。此外,138名大学生足球志愿者奔赴27个县(市、区)中小学,开展1至3年支教服务,为基层注入新鲜活力。
在距离贵阳400公里的铜仁市沿河自治县第六小学,足球已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自2018年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以来,学校构建起“两条线、阶梯式”培养体系:通过班级联赛发掘苗子,实施基础班、混合组到甲乙组、守门员组的分层训练,实现人才阶梯式成长。今年铜仁市校园足球赛中,该校勇夺男子甲组冠军,男子乙组和女子乙组均获第四名。
赛事体系日益完善,为青少年提供广阔舞台。今年7月,“遵义杯”足球赛吸引来自13个省、直辖市的122支队伍、2000余名运动员参赛,上演500余场精彩对决。作为贵州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青少年足球赛事,其采用“职业俱乐部梯队+校园足球队+青训机构”多元参赛模式,推动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同场竞技、校园球队与职业梯队交流切磋。
遵义市已有17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2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和1所示范园,打造市级校园足球基地校47所,构建起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足球教育体系。持之以恒的足球人才培养,让遵义涌现出4名国际级、26名国家级运动健将,58人入选各级国家队。
贵州还创新建立校园足球专家团队与基层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协调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与遵义市习水县、黔南州荔波县等地建立校园足球对口帮扶,助力基层学校提升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水平。
在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看来,“校超”不仅是竞赛平台,更是一堂“塑造人格、锤炼意志、培育精神”的精品课程。“它将为大中小学生搭建展示才华、衔接成才的优质平台,引导青少年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为体育强国建设夯实根基。”
“校超”开幕式上,“村超”金牌解说员杨兵望着赛场上奔跑的少年感慨万千:“在贵州足球的发展图景中,‘校超’与‘村超’已形成共生共赢的格局,完成了从‘普及’到‘提升’的闭环。”他相信,“校超”与“村超”的出圈出彩,将进一步擦亮贵州足球的“金字招牌”。
如今,足球运动的种子已在贵州校园深深扎根。随着“校超”持续推进,各类足球赛事不断丰富,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足球赛事体系正加速成型。越来越多青少年将在绿茵场上追逐梦想,而贵州也正以“校超”为契机,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方案”。
这片绿茵场上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片土地上的足球梦想,正迎风绽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贵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