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水城“链”上生金 一亩地种出“N种”幸福
2025-10-29 10:07:48来源:天眼新闻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今年,我们家创新采用‘以短养长’的种植模式,30亩鲜食玉米亩产1200斤,收入6.5万元;30亩鲜食大豆亩产400斤,收入2.4万元;30亩高粱亩产550斤,预计收入4.5万元……全年总收入超过15万元,这丰收可是板上钉钉的事!”10月21日,水城区发耳镇新光村种植大户陆超梅笑着说。

  “我们发耳镇的果蔬不是‘坐火车’就是‘乘飞机’,根本不愁销路。”陆超梅笑着说,“我们这里的蔬果很出名,每到收获季节,外地商贩便上门抢购,产品供不应求。靠着果蔬产业,我家不仅盖起了新房,还买了小轿车。”

17581923356748.jpg

  农业,是水城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作为当地种植能手,陆超梅家于2019年流转了100亩土地发展多元化种植。在粑粑柑挂果前的空档期,她巧妙利用林地套种鲜食玉米和大豆,玉米收获后又轮作高粱,真正实现了“一地多收”。

  近年来,发耳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撬动全镇发展新格局。通过培育致富带头人,成功打造以“早春蔬菜+樱桃、蜂糖李、红心柚等”为核心的“一早五果”特色果蔬产业集群。

17581923367956.jpg

  放眼整个发耳镇,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2820亩,经济林3450亩,经果林27746亩,蔬菜9300亩。从早春蔬菜到水稻种植,从樱桃到红心柚,发耳镇已形成“稻菜轮种、林下套种”的成熟模式,实现“一亩多收”的倍增效应。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2025年,水城区预计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种植78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6万吨以上;油料种植2.8万亩,粮油单产提升2%以上。农业现代化进程显著加快,一幅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果说猕猴桃产业生动诠释了“向土地要效益”,那么刺梨产业则淋漓演绎着“向科技要价值”的鲜活故事。在20公里外的野钟乡刺梨产业基地,村民徐天勇正专注地为刺梨修枝施肥,春天的气息将转化为生产线上跃动的生机。

mmexport1755690128638.jpg

  每年秋季,水城区采摘的刺梨鲜果被送往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在这里,鲜果通过超临界萃取等20道精密工序完成“全链蜕变”。这种“零废弃”的循环模式,通过打造“种、产、研、销”一体化产业链,将原本酸涩的野果转化为甜蜜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水城区完成3.5万亩猕猴桃、1.2万亩茶叶提质增效,推动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产量提升,生态畜牧业质效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山地不减粮”。预计2025年,全区茶叶、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0.18万吨、53.84万吨、1.1万吨、13万吨、0.56万吨;生猪、牛、羊、家禽出栏量分别达35.12万头、1.75万头、4.27万只、254.85万羽。

mmexport1755690125691.jpg

  走进位于阿戛镇仲河村的“水城区共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养鱼建设项目”养殖基地,108个陆基桶已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了满负荷生产。目前,该养殖基地虹鳟鱼存塘量约68000斤,鲟鱼存塘量约10000斤。预计在年底将迎来销售高峰,年产值可观达450万元;同时,年产鲟鱼3万斤,年产值75万元。

  科技赋能下,特色产业腾飞的背后,是水城区对农业规律的创新突破。2025年,全区预计农林牧渔总产值达85.5亿元,可比价增速4%;一产增加值达47.7亿元,增速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10元,增速7%。

  ‌最令人称道的,当属龙场乡“24小时蔬菜快车”——清晨采摘的鲜嫩小白菜,傍晚即装进冷链专车,次日清晨便能端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依托农业产业,村民不仅鼓起了腰包,还解决了就业问题,更实现了家门口的致富梦想。

e8008aa043b8af80e866b6dfa534c88.jpg

  2025年,协作资金6160万元用于实施15个项目,引导6家企业新增到位投资3.57亿元,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6193人,并推动农特产品向东部及省外其他地区销售,实现销售额3.26亿元,‌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如今,行走在水城乡村,现代农业的“七十二变”令人目不暇接。2026年,水城区力争农林牧渔总产值达88.9亿元,增速4%左右;一产增加值达49.6亿元,增速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70元,增速7%。用老百姓的话说:“现在靠着科技和产业两把刷子,在山地上种地也有出头之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