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飞针走线,绣出生活新篇;靛蓝浸染时光,渲染产业生机。
10月27日至31日,由省妇联、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网媒看贵州·锦绣展黔程”网络媒体基层行活动走进黔中大地,从南明区青云市集的文创小店到肇兴侗寨的文化展馆,从凯里的创新赛场到丹寨的蜡染工坊,10余家媒体记者及网络大V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锦绣计划”实施以来,我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蝶变历程,见证这项民生工程在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实践。

技艺焕新:传统非遗对接现代市场
在花溪区青岩古镇的青岩寻坊贵州锦绣馆,苗绣的艳丽与蜡染的素雅相得益彰,作为全省首个文旅融合的活态展示馆,这里以“非遗+文旅+文创”模式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馆内桑蚕丝精绣而成的板丝绣作品,凭借精湛工艺成为特色标杆,更依托旅游流量远销欧美。
“‘锦绣计划’,作为我省推动非遗传承与女性就业的重要工程,我是这一计划12年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直接受益者。”站在锦绣馆内陈列的苗绣展品前,贵州锦绣馆负责人、花朵文创主理人曾维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曾维介绍,贵州锦绣馆开馆一年多以来,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200余名绣娘实现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真正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景。
这样的焕新场景遍布黔贵大地。丹寨县的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里,画娘们手持蜡刀在布帛上勾勒纹样,企业采用“企业+设计师+农户”模式,将传统蜡染与真丝结合推出的“蝶恋花”主题围巾,成功入选“贵系列”品牌精品名录,作品不仅走进中国民族博物馆,更登上英国伦敦时装周舞台。
贵阳市云岩区的贵州创和服饰有限公司里,苗族挑花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兰带领团队将绣纹融入衬衫、旗袍等现代服饰,年产手工绣品万件,让苗绣跳出传统框架拥抱市场。从雀亦文创生活集合店的精致摆件到水仙马尾绣文创旗舰店的特色绣品,传统手工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创业赋能:多元平台搭建广阔舞台
10月28日,在凯里市举行的2025年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火热开赛,18个获奖项目涵盖刺绣、蜡染、竹编等多个领域,来自14个省区的250件参赛作品,集中展现了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融合的丰硕成果。
赛场之外,产业平台的支撑作用同样显著,凯里市开元大道的初色东方民族文创体验基地内,创意设计与手工技艺碰撞催生新业态;苗侗风情园的黔东南州锦绣馆搭建起资源对接桥梁,促成省内外企业达成合作;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借助平台将苗绣推向高端市场。
依托“锦绣计划”的产业平台和政策扶持,贵阳市云岩区的创和服饰、黔尚品等品牌企业深耕细分领域,从技艺挖掘、绣娘培养到产品创新、市场开拓,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让深山里的民族手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些平台与20个“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经济县”共同构成产业支撑网络。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让侗族技艺扎根乡土,贵州花田禾美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则以品牌化运营开拓市场。截至目前,“锦绣计划”已扶持2680家相关企业发展,形成多层次创业生态。

惠民增收:指尖功夫变幸福密码
“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自己养着家”,这句流传于贵州乡野的顺口溜,生动勾勒出“锦绣计划”带动妇女增收的真实图景。
丹寨县通过23个妇女手工产业示范基地和10余家骨干企业,辐射带动近8000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绣娘人均年增收达8000元以上,其中1200余人实现稳岗就业。
都匀市西山大桥非遗市集上,贵州飞遗秀文化有限公司、贵州吾土吾生民族工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摊位前客流不断,参与制作的妇女每月能获得稳定收入。
在政策加持下,“指尖经济”的辐射效应持续扩大。凯里市的贵州古苗疆刺绣工贸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传承阵地,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以“保护、传承、创新”为核心理念,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累计培养绣娘60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公司更通过培育电商人才、直播带货等方式,让绣品突破地域限制对接广阔市场,产品远销欧美市场。通过直播,绣娘们实现了“接单刺绣+直播增收+销售材料包”的三重收益,真正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
据相关统计,截至2025年,“锦绣计划”已覆盖全省9个市(州),培训学员26万人次,带动近11.4万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价值重塑:巾帼力量绽放时代芳华
“锦绣计划”的深层意义,更在于让妇女在传承技艺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跃升。
2009年,安徽姑娘宁曼丽因一次偶然的采风与丹寨蜡染结缘。面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失传困境,她毅然扎根苗乡,创办宁航蜡染工坊,成了蜡染非遗的“守护者”。16年时间,从最初只找到3位老艺人,到如今拥有48名固定手艺人,带动200多人形成产业链。宁曼丽说:“一开始只是想留住这份美丽,没想到会成为改变很多人命运的事业。”
如今的宁航蜡染已成为集生产、研学、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基地。工坊内,游客既能体验亲手制作蜡染的乐趣,也能欣赏到国家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2024年,工坊接待研学团队超2.2万人次,研学收入占比达38%,形成“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宁曼丽感慨说:“每一道蜡染纹样都是苗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而‘锦绣计划’就是让这些密码转化为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如今,贵州各地不断涌现兼具技艺、管理与创新精神的女性带头人。
据悉,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将苗绣纹样与AI设计融合,作品登上意大利米兰时装周;“布依垚”品牌创始人李利带着文创产品亮相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馆,让东方美学惊艳国际友人,女性的劳动价值被看见、被尊重,“绣娘”“染娘”正成为多彩贵州的鲜活名片。
从2013年到2025年,十二载精耕细作,贵州“锦绣计划”已成为传承民族技艺的文化工程、提高妇女地位的发展工程、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工程。
在一针一线的编织中,传统与现代交融;在一招一式的传承里,文化与经济共生。在为期5天的基层行活动中,同行的媒体人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妇女们,正用巧手绣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也绣出贵州乡村振兴的锦绣未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兰荣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