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雷山县城沉浸在苗年的欢腾中。上午9点,雷山大酒店会议室内,58家企业的代表济济一堂;下午3点,铜鼓广场上,万人芦笙震天响;晚上7点,3000人长桌宴座无虚席。这一天,雷山苗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签约项目14.13亿元,旅游收入5449.29万元。
招商“开门红”:以节引资,共筑商机
“这几年我们都把招商推介会直接嵌入苗年活动。”雷山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杨承贵坦言:“苗年不再只是发‘文化请柬’,更是发‘投资请柬’。”

雷山苗年招商引资推介会现场 图/雷山融媒体中心提供
11月5日,雷山苗年招商引资推介会在贵旅雷山大酒店举行,58家企业、1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通过投资环境宣传片、重点项目现场推介等形式,全方位感受雷山在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会上,9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14.13亿元,项目主要涉及全域旅游领域,涵盖清洁能源、文化体验、温泉康养、精品民宿、主题酒店等全域旅游重点领域,这批项目的落地将有效完善雷山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民族文化资源向市场化、品牌化发展。

雷山苗年招商引资推介会现场 图/雷山融媒体中心提供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旅游资源,更是雷山优良的营商环境和独特文化魅力。”参会企业代表表示。
在这场招商盛宴背后,是雷山县始终坚持的“四个不得”招商铁律——不得违规实施财政和税收优惠、不得违规实施用地优惠、不得突破资源环境制度和政策规定、不得违规举债招商引资,以及“四不招”原则——环保不过关的坚决不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坚决不招、产能过剩的坚决不招和搞形象工程的坚决不招。
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苗寨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针对项目资产所在区位优势,立足发展实际、突出比较优势,围绕“医、养、健、管、食、游”等业态,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做足“文旅+”产业链。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雷山县累计招商引资产业到位资金43.53亿元,2025年以来引进项目11个,项目合同投资额8.665亿元。
产业“七十二变”:从文化IP到经济增量
“我们以前也来过,但这次能直接走进村寨,像当地人一样过个完整的苗年,感觉特别不一样。”来自都匀的蒋贵云与几位同伴身着苗族盛装,沉浸在今年的雷山苗年氛围中。
对她这样的回头客来说,今年的雷山苗年,“玩法”的升级是最直观的感受。
过去的苗年,更多是苗族同胞内部赓续传统、祭祀祖先的仪式。而如今,雷山县通过系统策划与整体包装,推动节日走向“产品化”,实现从文化IP到产业价值的“七十二变”。

雷山苗年现场 吴常琛/摄
“我们不再只满足于‘过个年’,而是要把苗年打造成可体验、可消费、可记忆的文化产品。”雷山县文旅局局长文兴渊表示。通过固定节期、拓展活动、加强传播,苗年已从一个传统节庆,演变为吸引全国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的文化盛事。
除了县城主会场,今年苗年系列活动延续一个月,多个乡镇同步推出特色活动,涵盖非遗探秘、手作体验、民俗沉浸等多重维度,形成“全域过节、全民同庆”的热烈氛围。

雷山苗年现场 蒋鸿琪/摄
“我们推出的‘苗年+长桌宴’‘苗年+景区’套餐全部售罄。”雷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雪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通过将巡游、长桌宴、实景演出等核心活动打包,苗年形成了完整的消费闭环。数据显示,3000人参与的长桌宴收入50万元,开幕式套餐收入120万元。

雷山苗年现场 蒋鸿琪/摄
更值得关注的是,雷山苗年实现了从1.0阶段靠政府投入,到去年2.0阶段市场化运作,再到今年3.0阶段“文化事业”转向“文化产业”的跨越。据雷山县相关部门测算,2025年11月5日开幕式当天,全县接待游客51526人次,同比增长19.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49.29万元,同比增长5.7%。
智慧文旅:从“云端”预约到“指尖”的便捷
“我们在手机上一眼就看到了这个‘苗年盛宴’套票,把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的门票、苗年开幕式和《仰欧桑》演出全包了,总共才328元。对比单独购买,这个划算太多了!”来自广州的董女士一边带着家人等待盛大的巡游队伍,一边向记者展示她的手机订单,“最方便的是,全程扫码就能入园、观演,完全不用在售票处排队,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

董女士一家的顺畅体验,是今年雷山苗年以“科技之便”重塑旅游生态的一个缩影。本届苗年节以数字化服务为核心突破,致力于通过“一站式”智慧解决方案,将非遗节庆体验从传统的线下奔波,升级为一场在“云端”规划、于“指尖”完成的便捷之旅。
这一变革的背后,是“AI游西江”与“智游雷山”两大智慧旅游平台的强力支撑。它们如同两位无形的数字向导,共同构建了一个覆盖游客“行前、行中、行后”全周期的服务闭环。
“苗年活动分散在不同村寨,时间也不同,过去游客很容易错过精彩内容。”雷山县文旅局局长文兴渊说道,通过后台更新小程序上的活动日程,“现在,我们提前在‘智游雷山’上把各个村寨过苗年的具体时间段、非遗体验项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游客动动手指,就能生成属于自己的专属行程,不会再‘跑空’了。”

正如他所说,打开“智游雷山”微信小程序,一个详尽的“苗年日历”跃然屏上。游客可以清晰地看到未来一个月内,哪个苗寨在哪天举行盛大的游方、跳芦笙或斗牛活动,并能直接预约诸如苗绣、银饰制作等深度非遗体验,实现了从“漫无目的”到“精准直达”的转变。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雷山苗年通过一场精彩的产业化“三级跳”,完成了从地方节庆到文化品牌的华丽转身,打破传统节日局限,以招商引资连接文化与经济,推动地方发展;通过产业升级,将文化IP转化为经济增量;借助智慧文旅,用科技提升游客体验,让古老节日在数字时代焕发出全新的魅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鸿琪)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