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苗乡侗寨古韵悠长!黔东南州大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与活态传承一线观察
2025-11-26 09:57:39来源:天眼新闻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从清水江的碧波浩渺到都柳江、㵲阳河的蜿蜒曲折,历史的长河裹挟着千年的风霜奔流不息。

  从苗岭深处的银铃叮当到雷公山、月亮山麓的侗歌天籁,代代苗侗儿女将散落的珍珠守护传承。

  行走黔东南,一座座风雨桥、一栋栋吊脚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处处可见。这是苗乡侗寨传统村落的显著标识。

村民们身着盛装在肇兴侗寨门口迎接游客

  纵览中国60多万村级版图,传统村落之名未必载于行政卷册,却以千年积淀的民族风情、百代传承的民族风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镌刻在祖国山河的每个角落。

  古老的来路,始终承载着守护和传承的印记;未来的去路,保护与活化利用,任重而道远。

  今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遵循嘱托、上下同心,这是新时代黔东南州最靓丽的发展底色。

  以文塑形——在保护与发展中提升古村“亮度”

  车行至寨门对面的垭口,黎平肇兴侗寨的风貌就映入眼帘。四面环山、流水潺潺,青瓦木屋鳞次栉比、吊脚楼依然矗立……

  寨门前,穿着侗族盛装的当地村民正唱着侗族大歌,以“高山流水”敬酒礼仪迎接游客……

游客在体验肇兴侗寨的拦门酒.jpg

游客在体验肇兴侗寨的拦门酒

  肇兴侗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有一千多年历史,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侗族最大鼓楼群保存完好……

  为了保护好千年侗寨,肇兴侗寨编制了《肇兴侗寨保护规划》《古寨风貌保护条例》等,规划形成“一心一核一镇两廊三园”的空间发展格局。

  “今年,县里还安排了消防队员进驻寨子。”肇兴村党支部副书记陆满才介绍,保护侗寨的风貌,安全至关重要。

  “传统村落的保护,首先要从塑形上着手。”黔东南州各级党员干部凝聚共识。

  41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超全省的一半,黔东南州从面上发力,坚持以文塑形,在“变”与“不变”中久久为功。

  “面子”不能变——

  坚持“一张图”统筹推动,编制印发了《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条例》《黔东南州农村住宅风貌导则及指导图集》等“硬杠杠”。

《郎德晨韵》杨春岚 摄

  “以苗侗文化和不同的建筑风貌为基本脉络,我们从高度、色彩、构件、材料等方面提出风貌管控‘七严禁’,提炼了吊脚楼、穿斗枋、歇山顶等建筑‘八元素’。”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传统村落保护科科长丁鹏介绍,“形”的塑造,在每一个细节里。

  为了从源头上守住“形”,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组织本地20多位老工匠成立专业修缮队,依托苗族传统工艺精雕细琢传统民居,保持建筑风格,延续文化根脉。

  “里子”要提升——

  “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黔东南州兼顾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水、电、路、讯等问题,既留住乡愁,又提升“亮度”。

村民在郎德上寨表演场内表演.jpg

村民在郎德上寨表演场内表演

  曾经因交通不便,“芦笙舞艺术之乡”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名声在外,却没有几个人愿意进去。如今,不仅路修好了,村里还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庭院改造等,优美环境和民族风情助力乡村旅游实现快速发展。

  以文铸魂——在传承与活化中彰显文化“厚度”

  11月4日,与来自西藏的考察团在“侗品源”体验馆探讨蓝靛染非遗;11月12日,做客“2025电影频道AI影像人才优选计划”及“AI影像征集大赛”非遗赛道直播间,讲述蓝靛染非遗魅力……

  一“进”一“出”,是侗族蓝靛染技艺传承人陆勇妹与非遗的双向奔赴。

9月12日,陆勇妹在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摆放非遗文创产品。吴运镇摄 (2).JPG

陆勇妹在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摆放非遗文创产品。吴运镇摄

  自幼浸润在纺纱织布的韵律中,陆勇妹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在肇兴侗寨创办了“侗品源”民族工艺品店,传承侗家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是看不见的魂。”陆勇妹说,要把这个魂守护好、传承好。不仅如此,她还突破传统束缚,将侗族文化符号融入创作,让千年蜡染焕发新生。

  如今,到陆勇妹的“侗品源”的研学团一波接一波,今年收入同比增长20%,当地绣娘也跟着增收。

  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传统村落的魂有看不见的,也有看得见的。

  世代传承的民族习俗、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这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都汇聚在苗乡侗寨里。

  “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从决策层到执行者,黔东南州坚持以文铸魂,激活苗乡侗寨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古村之魂,在代代守护祖训中增强文化自觉——

  “祖宗留下铁规律,牢记心中才不慌。”在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的从江县占里村,从人口控制、保护生态,到孝老敬亲、遵纪守法……村规民约不仅在寨子里的石碑上刻得清清楚楚,更是融入到每个占里人的血脉里。

  古村之魂,在传统习俗展示中激荡文化自信——

  在外面漂泊多年后,陈生回到家乡雷山县郎德上寨,组织老少村民,用盛装歌舞迎接客人。虽然表演不太专业,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让寨子里的文化自信“被看见”。游客纷纷赞叹:“原生态,这趟来得值!”

  古村之魂,在声声侗歌传唱中助力文化自强——

  潘萨银花是从“中国侗族大歌之乡”从江县小黄侗寨走出来的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经82岁的她,还在家里开办传歌堂、走进校园教歌传歌,坚持要把侗歌唱得更加响亮。

  以文聚力——在碰撞与融合中集聚发展“温度”

  800年,这是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走过的岁月征途。

  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是黄岗村的最新名片。

  历史“厚度”与当前“高度”双重叠加,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被世界称赞之后,如何在保护中活态传承,县、乡、村各级在谋划,每一个黄岗人都在琢磨。

黄岗侗寨风貌

  “新建住房必须是木质结构,还要向村委会申请、交保证金……”大家在鼓楼下一起商量,把风貌保护写进了村规民约。

  “卫生必须搞好、民宿服务要跟上……”这段时间,村支书吴龙保正带领群众开会讨论黄岗乡村旅游如何提质升级,齐心协力以最好的姿态拥抱世界。

黄岗侗寨荣获2025年联合国族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jpg

黄岗侗寨荣获2025年联合国族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思想的碰撞、理念的更新、产业的升级……保护与发展,这道辩证题的难度不小。

  在“守”与“攻”的十字路口,黔东南州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不停地碰撞中探索新路、凝聚力量。

  站在乌东苗寨门前,眺望着一栋栋发展火热的民宿,已是花甲之年的杨程远没想到,村里还能发展得这么好。

乌东苗寨及屋民宿.jpg

乌东苗寨及屋民宿

  坐落在雷公山半山腰的雷山县乌东村,生态与风貌保护得很好,却一度穷得响叮当。村民们都在想:何时才能有出路。

  千百次对未来的憧憬,在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变成现实。

  2020年,来自广东的袁銮扎根这里。与当地干部群众一次次磨合后,他以“外面五千年、里面五星级”构想,租用村里闲置的苗族特色民居改造成“及屋”民宿。

  如今,在袁銮的带动下,村里探索形成“村‘两委’带头管理、智囊团出谋划策、原住民和新村民共同参与”的合力,发展起了18家民宿。

  当地村民按照统一规划,农家乐换了有韵味的名字,换上崭新的白色床单,瞬间上了几个档次。

  今年前三季度,乌东苗寨接待游客超过7万人次,比去年增长86%。袁銮说:“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乌东民宿成为了香饽饽。”

  保护不是封存,而是在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乌东苗寨晚晴宿集民宿客房.jpg

乌东苗寨晚晴宿集民宿客房

  乡村旅游如何经营、民族风俗如何“出圈”、农业转型如何守住农耕文明……黔东南州人人都在思考、村村都有探索、寨寨都在行动。

  台江县红阳村“两委”多次外出学习经验后,成立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榕江县晚寨村借助网络传播变身网红村寨;从江县加车村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T”田秀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在黔东南州的青山绿水间,苗侗儿女世代繁衍生息,各民族互嵌交融、守望相助,一起书写着传统村落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新时代答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发文 袁朝中 冯路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