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消息(记者 周娴 实习生 舒兰):11月28日,盘州到兴义高铁(以下简称“盘兴高铁”)正式建成通车。这标志着贵州各市(州)行政中心所在地实现高铁通达。
盘兴高铁是贵州省实现“市市通高铁”的“最后一块拼图”,2017年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
长期以来,贵州铁路发展存在现实短板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提出规划建设贵广高铁,构建贵州与珠三角地区的快捷联系通道,得到了国务院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原铁道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之后,贵州省多条高铁线路被纳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这在国家层面绘制了贵州2小时至7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和全国主要经济区的高速铁路系统蓝图,从规划上重新确立了贵州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地位。

盘兴高铁-纳怀河铁路大桥 摄影 张贵忠
2014年,贵广高铁的开通则引领贵州驶入高铁时代;
2015年,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建成通车;
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实现全线贯通;
2018年1月25日,渝贵快速铁路投入运营;
2018年9月23日,贵阳北站首次开行直达香港的高铁列车;
2019年12月16日,成贵高铁开通运营;
2022年3月30日,全国首条环城快速铁路——贵阳环城快铁通车运行;
2023年8月31日,贵南高铁正式开通;
2025年11月28日,盘兴高铁正式建成通车。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从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拉开高铁时代的序幕,到盘兴高铁正式通车,11年的风雨兼程,让贵州彻底融入全国高铁网的奔腾脉搏。
“市市通高铁”后,贵阳至省内8个市(州)形成1小时至2小时高铁交通圈。至此,贵州54个县实现铁路通达,其中高铁覆盖39个县。

列车驶入兴义南站 摄影 舒兰
飞驰的高铁列车,为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活力。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经济线、开放线。
盘兴高铁的建成,彻底打通了黔西南州对外联系的“主动脉”,实现了从“发展末梢”到“区域枢纽”的蜕变。

铁路工作人员展示盘兴高铁手绘图 摄影 舒兰
黔西南州是“世界康养示范城市”“中国四季康养之都”,也是“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永久性举办地。这里有“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花江峡谷大桥,有“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的万峰林……在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汇聚了100多处自然风光,48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盘兴高铁的建成,高效激活并整合了黔西南州全域交通资源,构建起‘公铁空水’一体化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范小华表示,盘兴高铁如同一条“金线”,将沪昆与汕昆高速、南昆铁路、南北盘江红水河、兴义万峰林机场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成链。

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的万峰林景区 供图 黔西南州宣传部
盘兴高铁建成通车,黔西南州拿出满满诚意迎接八方游客。11月30日至12月31日期间,乘高铁抵达兴义的游客,可享7日内国家3A级以上景区首道门票免费,更有92项文化活动和52项体育赛事接力登场,吸引游客留下来。
六盘水拥有“中国凉都”“南国冰雪城”城市IP,以及乌蒙大草原、妥乐古银杏、大洞遗址、万亩竹海等旅游资源。“高铁+旅游”模式将带动民宿、餐饮、文创、康养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六盘水打造康养旅居城市,进一步放大“中国凉都”品牌效应。

位于六盘水盘州市的妥乐古银杏景区 摄影 杨展凌
盘兴高铁开通后将加速要素资源流动,推动高铁沿线地区产业协作与市场一体化。“以保田镇为核心的盘南经济开发区,依托现代能源、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有望借助高铁带来的物流效率提升和人才技术集聚效应,加快打造贵州省重要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同时,六盘水特色农产品如‘凉都三宝’(茶叶、猕猴桃、刺梨)、盘州火腿等,将通过高铁快运通道迅速进入全国市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六盘水市政府副市长、公安局长王斌表示。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黄百铁路、铜仁至吉首高铁、瓮马铁路南北延伸线、黔桂增建二线等多个关键项目正在建设或规划中。未来的重点将聚焦于“联网、补网、强链”,让铁路网络更高效地服务全省“六大产业基地”和“富矿精开”战略,打通经济血脉的“最后一公里”。

贵广高铁行驶在龙里北至都匀东区间 摄影 张申
今天的贵州,“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市市有机场”……高铁里程超19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9500公里,贵阳龙洞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2000万人次,水运通道加速贯通升级,立体交通网络纵横贯通。
从重塑交通格局到激活产业动能,从文旅产业活力迸发到“黔货出山”更顺畅。交通格局的深刻变革,让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贵州,树起近边、近江、近海的新优势,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优势进一步彰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