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花繁叶茂笑颜展
2021-07-01 11:08:30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赵银平

  盛夏时节,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月季花开得正艳,粉色、红色,一簇簇沿着棕黄色的篱笆墙次第盛开,迎接着一波波远道而来的客人;马路旁边的田地里,茄子、豆角等蔬菜陆续成熟,将村子装点得生机盎然。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来到花茂村,对该村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肯定,希望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

  这座美景如画的村庄,之前被唤作“荒茅田”,是贫困、荒芜的山旮旯。上个世纪,贫穷的荒茅田处处是土墙茅草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导致2000多名村民不得已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路。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为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通过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三驾马车”拉动,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20年的20226元,省外务工人员从2014年的2000余人降到2020年的466人左右。截至今年5月底,花茂村接待游客68.8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68亿元。

  制陶技艺成为致富之道

  在花茂村,有一条集陶艺销售、展示、体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陶艺文化创意街。6月24日,记者来到这条街上的一家陶艺馆,看到墙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到花茂视察的照片。陶艺馆的主人母先才说:“习近平总书记当时亲切地询问我做土陶多少年了,一年收入多少,还观看了土陶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临走时还说你们家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我一定会传承发扬好土陶制作技艺。”

  这些年,母先才不仅将祖辈传下来的古法制陶手艺锤炼得炉火纯青,还不断推陈出新,把土窑换成了节能的电窑,探索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土陶产品,并通过农村淘宝电商平台将花茂土陶卖到了全国各地,今年已经完成了近40万元订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的干劲更足了,今年我要和儿子一起,把陶艺馆升级成为土陶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花茂土陶。”说到自家的手艺有了下一代传承人,母先才幸福地笑了。

  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客人来了,赶紧喊厨房上菜。”一声略带沙哑的吆喝从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传出,老板王治强正招呼儿子王豪安排7个旅游团23桌的午餐。

  随着游客不断涌入,这栋两层小楼热闹非凡。游客们纷纷排队在院子里合影留念,门梁上悬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在院子里和村民们座谈的照片。

  “那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平易近人、那样和蔼亲切,让我们倍感温暖。”王治强说,现在院子里的桌椅摆放,依然和当年总书记在这儿与乡亲们拉家常时一模一样。

  随着“红色之家”生意越来越好,知名度越来越大,王治强成了村里的“网红”,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找上门来。人来人往,院子里的青石板都已经被磨得发亮。村里其他的农家乐和民宿,生意也都非常好,目前全村已有乡村旅馆(农家乐)52家,2231人实现了就近创业就业。

  “2014年的时候,我家每年只有4万元左右收入,现在每个月都能挣20多万元,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王治强说,现在自己已经“退居幕后”,主要由儿子王豪负责农家乐的运营。看着年轻一辈继续耕耘在乡村,发挥更大力量,这让王治强十分欣慰。

  农业产业给力乡村振兴

  “这种小香瓜不仅可以观赏,味道也很不错。”在贵州九丰公司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身绿色的工作服,万永香已经穿了7年,7年间她从只会务农的农村姑娘成长为有技术的产业工人。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大棚,亲切地询问我家里和工作的情况,叮嘱我好好干。”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万永香嘴角含着藏不住的笑意。

  如今的花茂村,绿意盎然。2家农业企业、2家家庭农场、7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得风生水起,2015亩流转土地里种满了高品质的瓜果蔬菜。2020年,全村种植养殖业总产值达2700余万元。

  农村变成旅游度假村,农田变成观光农业园区,农民变成新型农业工人。每一帧生动画面,每一张盈盈笑脸,都在印证着,花茂村不负期许,真正实现了花繁叶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