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让更多人感受焕然一新的贵州
2022-08-22 09:42:53来源:天眼新闻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美好的贵州”,是老挝留学生言希在微信里对贵州的评价。

  2019年,言希从贵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毕业后,先后参与了中老铁路建设、中国援老挝邮电技术学院项目等数个中国援助老挝工程项目。既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又掌握扎实的专业功底的言希,成为了中国和老挝两国建筑企业间的沟通桥梁。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让更多人感受焕然一新的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老挝留学生言希(左)和中国同事看施工图纸

  说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言希期望,越来越多老挝人能到中国旅游、去贵州读书,成为中老两国之间沟通合作的媒介,为中老工程搭建友谊之桥。

  2022年是交流周举办的十五周年。15年来,交流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双向留学30300人,签署校际协议680余份,共同开办合作办学项目23个,携手建立国际平台18个,累计为东盟国家人员进行专业领域培训5200余人次。近十年来,贵州已成为东盟国家来访外宾层次最高、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贵州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从美食到美景,从人文到气候,无不让人沉醉。”每次说起贵州,贵州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缅甸留学生诺拉总是不遗余力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推介。诺拉很庆幸,自己能够与贵州共同成长,见证贵州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让更多人感受焕然一新的贵州

  贵州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缅甸留学生诺拉

  从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山、铜仁梵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地,到苗族银饰、侗族大歌、仡佬族傩戏……秀丽多姿的贵州山川以及丰富多彩的贵州文化,都是吸引诺拉选择到贵州留学的原因。

  对于今年的交流周,诺拉十分期待。她说,希望通过交流周的平台,让留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与文化,让更多人认识一个焕然一新的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越南留学生王国战即将毕业归国,但其至今对西江千户苗寨依旧念念不忘。错落有致的苗寨、悠扬动听的歌舞、齿颊留香的美食,这座“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让王国战体会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魅力。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让更多人感受焕然一新的贵州

  贵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越南留学生王国战

  王国战说,交流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留学生与中国、与贵州结下深厚友谊,在未来期待交流周能够举办更多线下活动,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和东盟学生能够早日相见。

  随着“中文热”在老挝兴起,优惠的赴黔留学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老挝学生到贵州深造。“朱星驰”是贵州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一名老挝留学生,这个名字,源自他最喜欢的中国香港电影明星——周星驰。其实,朱星驰并非家中第一个到贵州留学的人,他的姐姐朱佩云也是贵州理工学院的毕业生。

  朱星驰说,相识到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贵州老师和朋友,以及学到丰富的中文知识是留学贵州3年来最大的收获。作为东盟国家的留学生,朱星驰希望能够借助交流周让更多老挝人深入读懂中国、了解贵州,吸引更多人到贵州留学旅游、安家兴业,推动中老友谊迈上新台阶。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让更多人感受焕然一新的贵州

  贵州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老挝留学生朱星驰

  整个暑假,来自老挝的留学生陆贤志,都跟着导师在企业里实习。陆贤志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他说:“刚来贵州时,专业课的很多中文都听不懂。3年多过去了,我不仅通过了中文四级考试,还能出来实习了。”

  “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留学生比赛……在贵州近4年时间里,陆贤志每一天都争分夺秒地学习实践。陆贤志希望,本科毕业后能继续留在贵州完成研究生学业,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让更多人感受焕然一新的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老挝留学生陆贤志

  互联互通、互学互鉴。15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机制化平台。

  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中国东盟“10+1”合作到辐射“一带一路”特邀伙伴国的“10+1+N”合作平台,交流周有效促进了双方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历学分互认、师生双向流动、人才联合培养、青少年友好交流、智库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