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向绿色更深处迈进 ——看首钢水钢打造“绿色工厂”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2-09-28 17:39:51来源:今日凉都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首钢水钢200米长的钢轧大道被花海簇拥,盛放的樱花,惹得游人们流连忘返,成为网红打卡地。

  “现在的水钢,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绿意葱茏,再也看不见那高耸的烟囱里冒着的滚滚浓烟,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傻大黑粗的模样……”“老水钢”周女士感慨不已。

首钢水钢:向绿色更深处迈进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928143309

水钢博宏公司冷料厂积极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尹栋华 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场气吞山河的“三线”建设在中国大西南拉开帷幕。六盘水成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水钢“十里钢城”孕育而生,为六盘水的工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快速的发展,收获了红利,也付出了环境的代价。

  水钢人深刻地认识到,水钢要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

  向“绿”而行,既是国家、行业及城市绿色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和满足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需求。

  向“绿”而行,既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实现工业大突破,再创工业新辉煌,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强劲动能。

  水钢强化顶层设计,把生态环保作为生存发展的红线,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转型突破的抓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局部改善”的原则,下发《关于实施“绿色工厂”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制定了“绿色行动三年规划”,按照“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标准,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生态环境污染等指标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生态环保工作任务和职责,按下了“绿色发展”启动键。

  在推进“绿色工厂”建设中,水钢把抓好环境治理作为重要一环——

  改善厂区及周边环境,建设职工热爱、政府信赖的“花园式工厂”;

  实施环保治理升级改造项目,加强污染物排放治理管控;

  退出部分生产规模小、能耗高的生产工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用绿色、低碳、环保、低耗的生产方式,不断提升水钢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集约生产、高质量发展水平……

  从厂容厂貌到绿化治理,从办公环境到生产现场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原煤堆场大棚封闭工程,是水钢公司打赢“蓝天保卫战”、共建凉都美好家园的民生工程之一,对减少粉尘排放、降低物料损耗和含水率,极大提高堆场效率有着很大作用。

  在水钢铁焦事业部原煤堆场大棚,记者看到,运煤车辆出场时要经抑尘装置的冲洗,粉尘排放和车辆带泥得到有效治理,噪声降低了,物料损耗及原料含水率降低了,有力地助推了“绿色工厂”建设,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经济发展中,水钢握住“绿色按钮”,全方位推进“绿色工厂”建设。

  近年来,围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钢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固废、水、煤气、余热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煤气基本实现“零”放散,发电自给率达70%以上,吨钢综合能耗达较好水平,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片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多年优良率100%,达到国家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循环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在水钢铁焦事业部,一个蓄满经处理后水的水池里鱼儿欢快地游动着,负责人陈章翔信心满满地向记者介绍焦化酚氰废水深度处理项目。说起水钢的变化,陈章翔很欣慰:“从2007年参加工作就来到水钢,看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心情好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

  如今,水钢铁焦事业部这个曾经的“污染大户”彻底脱胎换骨,为钢铁的“颜值”和“气质”带来了双项加分,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上越走越宽广。

  水钢地处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与六盘水城市发展共融共生,结合六盘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水钢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高效、循环低碳”的目标,有进有退,用绿色、低碳、环保、低耗的生产方式,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集约生产、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持续巩固扬尘治理、无组织排放管控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水十条”的标准,与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同频共振,同向而行,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水钢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以“绿”为底,描绘一幅青山碧水的生态画卷。面向未来,水钢满怀信心,向绿色发展更深处迈进,让企业越来越智慧,厂区越来越漂亮,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记者 赵芳 宋建英 邹弘毅 吴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