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云贵高原,山河丰盈,草木繁茂,跨进莽莽乌蒙山,乌江源百里画廊托起了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的锦绣生活,也见证了贵州一步跨千年后的山乡巨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化屋村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代使命中奋进新征程,让幸福日子如正热烈绽放的三角梅一样火红,美好的生活在绣娘们的一针一线里密密织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66个脱贫县,923万脱贫人口,192万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牢牢守住这么庞大的群体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贵州任务艰巨。
日前召开的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底线任务,高质量发展是贵州的首要任务,解决这两大任务,贵州才能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才能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在贵州,“十里不同天”的气候造就的绿水青山各有锦绣,但美丽乡村的振兴步伐却格外一致。脱贫之后再接力,各地农村群众争相绘新景、创新绩,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每一处崭新的风貌,都镌刻着贵州迈向新征程的坚实步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实现乡村振兴,是贵州全省上下的共识。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的主管部门,贵州省乡村振兴局结合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紧盯狠抓五大重点问题,全力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建设,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精准巩固,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以前在老家种地,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安置点提供的公益岗位上班,一天工作4小时,每月能赚1800元,还能照顾孩子,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整天风吹日晒了。”和大多数搬迁户一样,李朝菊在搬进黔南州都匀市墨冲镇布依文化城安置点前,主要收入来源靠务农。自从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好转。
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涉及192万的搬迁群众。为了让搬迁群众真正吃下“定心丸”,贵州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通过抓牢就业促增收,全省搬迁劳动力就业率95.13%,户均就业2.3人;抓实安置区产业发展,在全省安置点及周边布局各类企业2573个,各类帮扶车间或基地1238个;强化安置区社区治理,着力破解安置社区治理难题,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奔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改,是开展此次主题教育贯穿始终的方法论。
主题教育活动中,贵州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提高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推广以工代赈,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支持帮扶车间发展,推动奖补到户,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就业帮扶、产业帮扶、综合帮扶措施,千方百计确保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速15%以上。
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贵州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阶段,严格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问题及时发现在村、解决到户,深入推进地方和部门“双责任”“双台账”“双销号”“双问责”,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与此同时,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制定《贵州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手册》,制作、推广监测对象申报政策“明白纸”、帮扶政策“明白纸”,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组织基层力量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集中排查;通过分析研判、入户核实,“应纳尽纳”,进一步规范退出标准和程序,针对监测对象户以开发式帮扶为主,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常态化跟踪监测落实情况、成效并及时调整完善。
协作发展,同心促振兴,先富带后富
走进位于从江县的佛山-黔东南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几栋崭新的建筑正拔地而起,工人们有条不紊地作业,为山海“约定”的落地落实做准备。
去年底开工以来,作为佛山市与黔东南州全方位深化粤黔协作共同实施的重点项目,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我们的项目展示中心已经建成开放,目前厂房等各项建设都在稳步推进,力争9月份完成第一阶段施工。”黔东南州金锐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彭火辉介绍,园区计划分三期实施,建成后将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
同心战振兴、先富带后富。
进入夏秋,正是贵州农产品走俏广东市场的时节。龙里县湾滩河镇园区村,一根根新鲜黄瓜正在准备装车远行。龙里圣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解道矫自豪地说:“我们现在每天都有10万斤新鲜黄瓜运到广州市场,光是靠这一个单品,一年的供货量就在3000万斤左右。”
山里种,海边卖。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贵州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并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今年新增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6个,累计已达351个。
近年来,贵州聚焦产业、劳务、消费、人才协作等重点,打造协作帮扶典范。据统计,今年,广东向贵州拨付2023年财政援助资金34.2亿元,实施项目1610个;选派221名干部和1162名专技人才到贵州开展帮扶;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以产业招商为主攻点,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01个,到位投资104亿元。
与此同时,40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已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8亿元,采购或帮助销售定点帮扶县农特产品2.27亿元。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专项行动,动员引导642家民营企业倾斜支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帮扶项目691个,到位帮扶资金9.6亿元。
乡村振兴,突出“土特产”,环境在提升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
走进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远望青山叠翠,近闻茶香扑鼻。一大早,茶园里氤氲的雾气还未散去,田坝社区村民袁富民和妻子匆匆赶到茶园,采摘夏秋茶。
“要从6月采到9月,每斤5元左右,我们每天能采一两百斤,所以一天能收入500元左右。”袁富民笑吟吟地告诉记者,家里总共种植了6亩茶,春茶和夏秋茶加起来,每年收入6万多元。
一片“叶子”富裕一个村庄。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贵州突出“土特产”,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协调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重点产业中遴选100家引领型、成长型龙头企业持续培育,助力黔品出山。
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舍、干净整洁的鹅卵石旅游步道、清澈见底的溪流……走在雷山县郎德镇,游人如织,田野青绿,如同走进风景画。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陶醉的美丽乡村,之前却有着另一番景象。“前些年,垃圾靠风刮,污水四处流,村民没有环保意识,卫生情况极其堪忧。”保洁员潘年芬说,“尤其是村民养殖鸡鸭的粪便,随意倾倒,一到夏天,经常散发恶臭。”
为了改善村里人居环境,近几年,郎德镇大力实施以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贵州提出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建+积分”“寨管家”等模式,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支持开展“村BA”“村超”等示范引领性体育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