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于黄果树惊叹山河壮美,流连于西江千户苗寨触摸民族瑰宝,穿梭于贵阳青云市集品味市井烟火……当传统与现代在山水间交响,黔地独有的“诗与远方”正在旅行者的镜头里绽放异彩。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旅游发展十分关心、寄予厚望,盛赞贵州是“公园省”,要求贵州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贵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牵引推动旅游产业化,旅游美誉度越来越高,人气越来越旺。
黄果树瀑布。
从“自然馈赠”到“融合业态”
旅游产业化发展打出“组合拳”
初春的荔波,青山如画,碧水荡漾。游客畅游其间,欢声笑语。作为建设中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与一流旅游城市,荔波以“地球绿宝石”而闻名遐迩。
2024年,荔波县接待游客27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亿元,旅游及相关从业者达3.8万人。坐拥世界级自然文化资源的黔南小城,经旅游开发后大放异彩,可视为贵州旅游发展的缩影。
荔波小七孔。
贵州是山的王国、水的世界、洞的博物馆,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除了山水风光荟萃,人文贵州同样多姿多彩,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灿烂生辉。
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贵州精心盘点家底,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旅游业发展曲线。近年来,贵州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打出“组合拳”,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前,全省已建成10家5A级景区,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涌现出“红飘带”“村超”、坝陵河大桥、茅台镇这些文旅、体旅、桥旅、酒旅的融合业态代表。
贵州“村超”。
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金颖若认为,当前贵州已构建起完整的旅游业体系,建立了总体协调的产业结构,特色逐步彰显的产品体系,以及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机制,客源市场逐步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从“区域辐射”到“全球吸引”
把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2024年,贵州全省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4%,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3.3%,省外游客、境外游客同比增长11.4%、81.8%。
19℃的六盘水、21℃的安顺、23℃的贵阳,每年夏天,贵州都用清凉的气候迎接广大游客。“贵州周边天然分布着诸多‘火炉’城市,这是一个4.5亿人的国内避暑市场。”在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看来,贵州夏季旅游不缺客流量,关键是如何承接好巨大的客流量。
贵州持续打出“重点推介+政策优惠+流量吸引”组合拳。
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显然并不满足于旅游对周边城市的区域辐射。随着贵州交通的大变局,近年来,全省文旅系统紧盯重点客源市场强化宣传推广,持续打出“重点推介+政策优惠+流量吸引”组合拳。仅2024年就开展境内外宣传推广和招商推介活动43场,推出覆盖全年的文旅优惠政策,组织贵港澳三地文旅企业成立旅游联盟,不断恢复航线,全力开拓更加广阔的远程旅游市场,吸引全球游客来黔。
海外游客来黔旅游。
2024年底,贵阳至新加坡的国际直飞往返航线正式开通。搭乘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东风,该航线不仅方便新加坡游客来黔,同时也成为多国游客中转的性价比之选。
“我们看到有不少从日本搭乘航班的游客,中转贵阳前往新加坡,两个航班的时间,正好可以安排一个以贵阳为中心的一日游。”航海家国际旅游服务(贵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戎笑笑说。
从“基础保障”到“技术革新”
越来越国际化的旅游服务
日前,“AI游贵州”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作为中国首个省级全域智慧旅游平台,贵州于2025年1月发布了“AI游贵州”,向游客提供汉语、英语、日语、法语的语言服务。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新动能。近年来,贵州积极拥抱文旅技术革新,通过智慧旅游赋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体验。
冬日梵净山。
梵净山景区的红云金顶是不少游客来黔的必打卡地。但由于场地狭小,高峰时段经常排长队。对此,梵净山景区推出了覆盖“购票、登顶、其他核心景点”的景区智慧管理模式。“游客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预约登顶时间段,从而实现行程合理规划,提升整体游览体验。”铜仁市梵净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网络工程师彭鹏介绍,该模式推出后,平均排队等待时间较传统模式减少40%以上,游客满意度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周边商户销售额增长15%以上。
AI智能狗变身景区导游。
2024年,贵州新建改建旅游厕所85座,4A级以上景区实现了5G全覆盖,全省636个高速收费站车流、重点景区客流等数据均接入省级平台。同时,以赛代训开展A级旅游景区、导游等行业大赛,织金洞、青岩古镇两个景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单位。
2月20日,贵州省旅游人才发展促进会发布了关于组建旅游行业外语人才库的通知,涵盖贵州主要客源国的多个语种。英语专业毕业的导游杜蕾看了激动地说:“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为贵州旅游发展添砖加瓦。”
贵州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贵州还将持续优化服务,提升存量品质,围绕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完善重点涉旅场所的国际化服务设施,推动入境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曹雯)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