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蚯蚓“沃土”生金 贵州六盘水刺梨林下经济再添“生力军”
2025-03-31 14:48:4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3月26日,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团队与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蚯蚓”博士李建宏团队带队到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种植基地,进行“刺梨林下蚯蚓养殖”模式培训,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为野钟乡村民开辟一条绿色增收新路径。

  在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刺梨树已披上新绿,微风拂过,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草木香,在林下湿润的腐殖土里,“蚯蚓”博士李建宏团队正忙着在刺梨树下铺设蚯蚓养殖床。

  与传统种植不同,这片刺梨林,如今因“林下蚯蚓养殖”模式的推广,焕发出新的生机,刺梨林下“藏”着的一条条红蚯蚓,它们不仅疏松土壤、分解落叶,其排泄物还能为刺梨提供天然有机肥,形成“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循环农业体系。

  “刺梨林下蚯蚓养殖对刺梨果树的好处是,减少对果树的施肥和杂草的生长,增强土壤的肥力,改良土壤的结构。蚯蚓可作为优质的饵料,用于水产养殖和家禽饲养,而蚯蚓粪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是理想的有机肥料,可用于花卉、果树等的栽培,养殖蚯蚓是一项既环保又经济的农业项目。”李建宏博士团队成员徐奥旋说。

  蚯蚓团队成员划出了一块试验田进行现场演示,对当地的种植户进行培训,他们利用刺梨林荫蔽湿润的环境,在树下开挖浅沟养殖蚯蚓,这些“土壤工程师”以刺梨落叶、周边养殖场的牲畜粪便为食,不仅避免了农林废弃物污染,其排泄物更成为刺梨的天然营养剂,种植户们细心观察,边学边记,团队成员也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

  “自2013年种植刺梨以来,刺梨产业已成为我们野钟乡老百姓的重要支柱产业。”野钟村党委副书记陈华勇表示,“今天,初好公司带队到我们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种植基地,开展林下蚯蚓养殖,为我们野钟乡刺梨产业提质增效,乡里的老百姓们都很感谢,也很积极地配合,学习如何养殖。”

  春阳下的刺梨林,正在积蓄力量,待到金秋,这里将迎来刺梨与蚯蚓的双重丰收,野钟乡刺梨林下的“蚯蚓经济”正“沃土生金”,书写着从“单一种植”到“种养循环”的新故事。(文 蒲思涵)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