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中国天眼”:群山之间实现“追星”梦
2025-04-11 09:28:49来源:天眼新闻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浩瀚星空,广袤苍穹。黔南州平塘县秀美的群山深处,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持续观天,将人类“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外。

  在距离“中国天眼”不到3公里的一处山头上,一台40米级的射电望远镜初见雏形。这是“中国天眼”最重要的升级计划。

  去年9月25日,在“中国天眼”落成启用8周年纪念日上,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围绕“中国天眼”建设数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核心阵,为继续保持FAST领先能力而努力。

“中国天眼”:群山之间实现“追星”梦_fororder_11

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FAST。来源贵州图片库

  FAST总控室里24小时持续观天、科技攻关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天眼”工程团队铆足干劲,在莽莽群山中默默守护大国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激励我们一路向前,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一语道出团队共同心声。

  一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要求,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几年过去,FAST在射电天文领域完成了由“追赶”到“领先”的跨越。

“中国天眼”:群山之间实现“追星”梦_fororder_22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杨俊波 邓刚 摄

  目前,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它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同时,在快速射电暴起源及引力波探测等领域产生一系列世界级成果;连续4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中被评为年度优秀设施第一名。

  2021年2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听取“中国天眼”建设历程、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情况介绍。

  “总书记勉励我们要以南仁东等杰出科学家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如姜鹏所说,FAST工程团队始终牢记嘱托,努力提升FAST的科学观测能力,全力保持其领先的科学优势。

“中国天眼”:群山之间实现“追星”梦_fororder_33

姜鹏(左)在“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下与工作人员交谈(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核心阵的建设对于FAST保持国际领先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姜鹏表示,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但它的分辨率与国际顶级阵列望远镜仍然有差距。

  “灵敏度是决定你能不能看得见,分辨率是决定你能不能看得清楚。”姜鹏说,核心阵的建设将有效提升观测分辨率、精确定位和精细成图能力。

  目前,FAST工程团队正在攻克“中国天眼”核心阵建设设计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如综合孔径数据处理技术、时间同步技术等。

  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还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连线。

“中国天眼”:群山之间实现“追星”梦_fororder_44

姜鹏在“中国天眼”的总控室内工作(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FAST现场运维工程师孙纯回忆说,视频连线中,她向总书记介绍了总控室的功能模块、正在进行的观测任务。孙纯说,“总书记非常关心科技工作者,提醒我们要劳逸结合,注意身体健康。”

  “我们一定会把‘中国天眼’运维好,为全球的天文学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中国天眼产出更多更好的大成果。”孙纯信心满满。

  目前,FAST每年运行达6000个机时以上,有效支撑了一系列重大科学产出。

  眼下,FAST现场运维工程师雷政正忙于促动器国产化研制和索驱动早期故障诊断等相关研究,以期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缩短维护时间,提高望远镜观测时长,增加科学产出概率。

  “总书记肯定‘中国天眼’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对雷政而言,发挥自身优势,把望远镜维护好、运行好,就是实现科技报国梦。

“中国天眼”:群山之间实现“追星”梦_fororder_55

团队成员甘恒谦(右)在现场安装低频接收机(受访者本人供图)

  “FAST运行和维护不是墨守成规地日常重复。”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始终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研制新技术新方法来升级望远镜。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天眼”问天,没有终点。在姜鹏看来,科技创新也永无止境,“在新的起点加速攀登,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的科学前沿,让中国的射电天文力量始终保持国际先进。”

  斗转星移,昼夜交替。守护在“中国天眼”身边的科研人员坚守岗位,透过天眼探索更深远的宇宙星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