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贵州新兴数据产业领域一则消息在业内引起关注,位于毕节市的贵州灵动大数据有限公司一季度数据交易额达到103.9万元,实现了毕节市数据产品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全流程场内交易零的突破。
这家去年12月中旬才在毕节注册成立的新兴企业,在短短数月内便崭露头角。“这些都离不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成熟完备的交易机制,预计公司交易额年底会突破3000万元。”贵州灵动负责人赵昌海表示。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展厅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将以此为推广示范案例,充分运用贵州算力券的政策红利,引导广泛市场主体通过场内完成数据流通交易,加速市场规范化进程,让数据在合规轨道上奔腾“流动”,释放出更大价值。
作为全国首家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推动贵州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重任。2024年,贵数所新增交易市场主体904家、上市产品1217个、交易2536笔,新增交易总额(含备案交易)约48.91亿元。
“通过提供安全、合规、高效的数据流通交易平台,来促进数据要素的自由流通与合理配置,目的是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切实的经济价值,推动实体产业蓬勃发展。”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贵州已经不是新鲜事。
仅用38天,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便完成数据资产确权、评估及入表全流程,于今年初获得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2000万元贷款额度,成为国内工业企业领先案例,数据要素正式进入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贵阳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在此前一个月,贵州云宇橡胶有限公司也成功试水,将其登记的“智慧生产预测”“橡胶原材料价格监测”2件数据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获得2家银行融资超3000万元,实现全国橡胶加工制造业数据资产的首次成功转化。
去年8月,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景区+商户营销服务产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成功,向贵州银行申请到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成为贵州省文旅行业第一笔数据资产入表案例,为文旅企业破解轻资产融资难题开辟新航道。
……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
贵州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三首单”的破冰之行,是贵州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彰显了贵州在新兴数据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探索出崭新路径。
“‘入表+融资’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变现数据价值,入表解决了数据资源定价问题,融资让企业凭借数据资产撬动更多资金。”省工信厅信息技术发展处副处长马兰表示,其成功除了要有职能部门引导支持,要选取具备条件的单位作为试点外,也离不开数据服务商的有力支撑。
作为“三首单”背后的赋能者,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展现出国有数据服务商的硬核实力。
贵州数据宝是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领域的“领跑者”,致力于将数据“用得好”,首倡“国有数据代运营服务”,目前已经链接(代运营)了50多家部委厅局国央企数据、9家省级平台公司数据和众多省市国企数据,形成链接规模最大的国有数据资源网络。
“唯有‘真入表’才能释放真价值,进而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动力。”贵州数据宝董事长汤寒林说,比如在贵阳中安科技的项目中,数据宝团队梳理出4000多万条结构化数据,并进行整理、清洗、脱敏等处理,最终三项关键数据入表并获得融资,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数据宝专注数据要素场景应用的闭环运营,已成功开发了“认证宝”“风控宝”“车险评分”等在内的1800多个产品,在互联网、金融、保险、交通等行业落地300多个应用场景。
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马兰说,贵州将加大改革创新,在培育数据资源、推动数据治理、促进供销对接上继续加大创新力度,推动更多工业企业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开展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诊断评估工作。发挥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进一步集中支持重点企业在关键环节取得实效,从源头上形成更多高质量工业数据资源。
同时,引导企业按照不同业务场景、使用类型进行数据分类分级,不断完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推动数据资产入表、评估、登记、融资等提供支撑。
探索正在进入深水区——2024年12月,贵州获批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今年1月23日,贵州省第一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正式启动;2月28日,“贵州省公共数据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同日,贵州省首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空间”正式上线运行,并成功接入贵州省公共数据服务平台,破解过去数据供给“梗阻”……
中国“数谷”贵安新区
把数据基础制度作为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破题之举,以公共数据为牵引,带动行业数据、企业数据供给,让数据“供得出”。
一系列产业布局与创新举措正紧锣密鼓进行,贵州正逐步构建起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生态,将数据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融资、可增值的生产力引擎,“沉睡资源”正在变为“流动资本”。(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