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观山湖公园民族大联欢广场,QQ音乐巅峰音乐节彩排火热进行中,距离音乐节开幕还有1天,场馆外已人潮涌动,门票更是一票难求。“贵阳音乐节再度启程,必须跟好朋友一起来看我喜欢的明星。”与好友一起来踩点规划路线的宗晚晴告诉记者。
近年来,全国演出市场供给丰富,需求旺盛。据统计,2024年,贵阳贵安举办大型演唱会10场、音乐节17场,共吸引外地游客40万余人次,带动消费超2.5亿元。
演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各类演出形式百花齐放——从凤凰传奇、陶喆、邓紫棋等华语乐坛流行歌手的万人演唱会,到Z纪元音乐节、路边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火爆,再到沉浸式话剧、脱口秀等新兴演出形式的兴起,“演出经济”正在全面撬动文化消费。
脱口秀《唐香玉主打秀》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开演
演出市场“狂飙”背后的经济账
对于演唱会经济,业内素有“1:4.8”的说法,即花费1元门票能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作为高情绪价值的“流量入口”,演出市场作为媒介,能够串起更多场景,延长消费链条。
数据显示,贵阳路边音乐会2024年共举办217场,现场观众超180万人次,网络传播量超70亿次;2024Z纪元银河左岸音乐节促进城市文旅消费约10亿元,荣登2024年音乐节影响力TOP3,数据展示了我省演出市场的蓬勃图景。
Z纪元银河左岸音乐节人流如织
剧场演出同样表现亮眼。作为国内首个以“政府支持、企业出资”为创新机制产生的民营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成立至今,吸引超30万名乐迷走进音乐厅,成为全国交响乐团里的佼佼者;遵义开演的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俄罗斯国家古典芭蕾舞团芭蕾舞剧《天鹅湖》等高雅艺术持续火热,折射出贵州观众审美需求的升级。
除了有形的“经济账”,还有无形的“文化账”。宜人气候、专业服务与特色体验通过观众自发传播,持续刷新贵阳这座城市的“年轻指数”与“文化质感”。
“贵阳的天气真的太适合举行各种演出了。”“这样的阵容是我在遵义能看的吗?”“拿着票根买咖啡还能打折,贵阳你别太宠粉。”等社交平台高频热评,指向情绪价值向消费动能的转化。
民族文化“破圈”的现代表达
“对对对情歌,像四月杜鹃花执着于山野……”3月29日,在多彩贵州城演出现场,萨玛乐团用侗语RAP点燃全场。这支创立于2018年的民族摇滚乐队,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非遗元素注入现代编曲,让古老乐音焕发新生。
梁桂姣是萨玛乐团的歌手之一,她回忆第一次与乐团演出时,当古老的侗歌与电子乐器融合时,台下年轻人跟着节奏拍手跺脚的场景令她始终难忘。“民族音乐与电子乐器的碰撞往往能激活更多可能,在音乐节用侗语RAP点燃全场也能成为新时代的潮流。”
“二月青龙降甘霖,春来万物生……”4月19日,村超20强开幕式上,舞乐蝉歌乐团与春山音乐合作的国风作品《宝莲盛开》惊艳亮相。该作品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用现代音乐语言重构东方诗意。“我们致力于打造可听可感的传统文化载体。”制作人付凯阐释创作理念
创新不止于舞台,像萨玛乐团、舞乐蝉歌乐团一样的本土音乐力量正以创新表达激活文化基因。从安顺 “去焦计划乐队”等本土人气组合从摇滚到民谣,多元曲风带给观众不同感受;黔西 New Pick 乐队用耳熟能详的摇滚曲目亮相贵阳路边音乐会:当侗族大歌遇上 RAP,苗绣纹样爬上演出 T 恤,贵州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各类演出中绽放光芒。
“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的城市吸引力升级
在营业性演出爆发式增长的同时,跨城观演成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消费的新趋势。2024年Z纪元银河左岸跨年音乐节全网曝光约1亿次,吸引超70%的外省游客,提升贵阳元旦旅游指数15%
Z纪元银河左岸跨年音乐节吸引众多外地游客
大麦总裁何弭认为,经过2023年、2024年演出市场的高速增长,“跟着演出去旅行”已经从一个口号、愿景变成了一种行业现象和潮流趋势,票根经济——多玩一天,多吃一顿,多住一晚,成了广大消费者的常态化选择,大型演唱会、音乐节也从文化消费载体,变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带动城市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文创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
这种联动效应在贵阳越界影城得到印证:《哪吒2》IMAX GT巨幕观影爆火,日均观影超5000人次,周边消费激增40%,“为一块巨幕赴一座城”话题持续霸榜。在演出市场,配套服务的创新同样亮眼:演艺专线公交、市民自发让行、全民化身文旅推荐官等暖心举措,构建起“硬设施 软服务”的双重保障。
华晨宇演唱会热闹非凡
“通过优质的演出内容、新颖的展现形式、沉浸的观演感受,以文塑旅丰富游客旅行多维体验、增强出游获得感,不少游客表示听完音乐节,顺便在当地玩两天已经成为一种热门选项。”贵阳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