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
2025-07-01 15:47:49来源:遵义发布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47年,40000多场。

  余庆县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员黎仕伦,走遍大大小小的村寨,让一束流动的光影成为大山里的精神灯塔。

  6月23日下午,在太阳的余晖中,黎仕伦和另外两位放映员从余庆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构皮滩镇红旗村双石坝。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1

6月23日,黎仕伦在放映点组装银幕支架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2

6月23日,黎仕伦和另一位放映员将放映设备搬到放映点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3

6月23日,在余庆县构皮滩镇红旗村双石坝放映点,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观看电影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4

6月23日,红旗村部分村民观看电影(航拍图)

  搭支架、挂幕布、调试放映机……夜幕降临,村民们三三两两来到放映点,围坐在一起,观看科教片和红色主题电影《钢铁意志》。这样的工作,黎仕伦已经干了47年。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5

20世纪80年代中期,黎仕伦在余庆县电影院播放电影(翻拍图片)

  1978年,18岁的黎仕伦,进入余庆县敖溪区电影放映队。

  放映机30斤、胶片箱80斤、发电机120斤……彼时,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车辆较少,大多只能步行,总重量300多斤的设备全靠人工挑抬,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坚持,没有别的办法。”黎仕伦这样说道。

  时代变迁,电影行业兴衰更替。为了适应电影放映发展趋势,1986年,黎仕伦考取贵州省放映技术学校,学习电影技术专业。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农村电影市场持续走下坡路。1996年,黎仕伦所在余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营陷入困境,他带着公司20多名职工勇闯新路,发展多种经营,扭转亏损局面。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6

20世纪90年代,余庆县电影院前,不少群众等候电影开场(翻拍图片)

  1998年1月,黎仕伦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他的带领下,余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步入发展快车道,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7

2001年,贵州省第二届农民电影节开幕,与会人员合影(翻拍图片)

  2006年,全国启动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新的任务又落到黎仕伦肩上。“这是一项民生工程,我是党员,必须好好完成任务。”他说。随着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的开展,放映设备从笨重的老式放映机更换为轻便的数字放映机。一张小小的数字影片解码卡,就能装下20部影片,让放映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放映过程中,黎仕伦常与村干部、老百姓交谈,了解大家的需求。得知村民面临发展产业缺乏技术的困境,他精心挑选科教片,种茶的村寨放映《如何种植绿色有机茶》,种水稻的村寨放映《水稻常见病虫防治》……让老百姓从中学习实用技术。

  不仅如此,黎仕伦还化身基层治理“宣传员”,从他放映的科教片中,有人学会安全用电用火常识,有人改变传统养殖习惯,有人掌握疾病预防知识……放映点更成为村民议事、学习的“文化驿站”。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8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9

黎仕伦的放映日志

红色基因·遵义故事|47年、40000多场……老放映员黎仕伦的光影人生_fororder_10

6月24日,黎仕伦翻看以前的放映日志

  2021年,黎仕伦退休,但他的放映箱从未封存。这几年,有不少人劝他“该歇歇了”,他却坚定地说:“只要老百姓需要,我这个老党员就还能‘放映’。”

  岁月为证,初心不改。这束穿越四十多载的光影,传递着信心和希望,将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续写永不谢幕的新篇章。(全媒记者:向婧 匡斌 郑玉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