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党建+”引领新金融实践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7-18 15:36:0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经营发展全过程,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贵州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党建+数字金融”:驱动智慧转型

  作为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兴业银行贵阳分行深刻认识到数字技术对金融服务的变革性影响,紧扣“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主线。2025年,该行进一步优化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组织架构与机制,构建“1+N”敏捷组织模式(1即数字化转型委员会,N即下设多个数字化项目小组),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战略规划、项目推进、成效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数字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依托“金融特派员”机制,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高效完成一批大数据产业链头部核心企业及重点骨干企业的授信审批,金额合计88亿元,已实现投放70.5亿元。

  不仅是金融支持大数据产业领域,该行还积极融入贵州省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全力配合总行数据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兴业银行贵安数据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后将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助力贵州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全国算力高地。

  “党建+绿色金融”:守护绿水青山

  兴业银行贵阳分行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党建工作,组建“党员先锋队”,带头深入绿色产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制定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

  近期,该行成功落地贵州首笔“气候贷”,获批额度1000万元,首批贷款金额450万元已全额发放到位,主要用于支持某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预计该项目建成后,平均每年可为当地提供清洁电能54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470吨,相当于新增植树造林182公顷。

  通过构建“产品创新+政策协同+生态共建”的绿色发展模式,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在支持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金融路径。截至6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70亿元。

  “党建+普惠金融”:靶向精准扶持

  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坚守金融为民初心,将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的关键抓手。由党员干部组成的“金融特派员”深入园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调研,精准对接融资需求,搭建银企沟通桥梁;通过设立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巩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近日,该行首笔卫星遥感应用系统监测方案业务在铜仁松桃自治县成功落地。针对客户位于松桃自治县的535亩辣椒种植地,该行通过“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农业种植2.0监测方案”,接入遥感数据,结合行业多方数据,构建了农作物品类、种植面积、长势情况等多维度监测模型,建立了作物种植“数字画像”。这一创新实践大幅提升了农作物资产评估与风险预警效率,为普惠小微种植产业精准授信提供了科技支撑。

  近年来,该行“金融特派员”聚焦生猪生产和农产品批发等民生领域,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守护百姓“菜篮子”“果盘子”,以“陪伴式”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获得企业的高度认可。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08亿元,惠及普惠小微客户1166户,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党建+养老金融”:助力“银发经济”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老年群体金融需求,积极打造适老化金融服务体系。

  近期,该行还组建“党员先锋队”走进养老社区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通过“讲座+互动+体验”的创新模式,将反诈防骗、金融权益保护等知识融入趣味场景,生动形象地为老年人讲解防范金融诈骗知识,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通过“党建+养老金融”创新实践,让老年人享受到贴心、安全的金融服务,助其安享幸福晚年。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已累计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5.67万户,举办主题沙龙活动140余场。

  展望未来,兴业银行贵阳分行将持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在“党建+科技金融”“党建+风险防控”“党建+文化建设”等领域不断拓宽实践载体,塑造党建新优势,开创党建新局面,不断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金融力量,奋力谱写金融助力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文 张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