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刺梨产业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重要途径。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对接企业销路、合作社统一运营等多种措施,让昔日的荒山焕发新绿,黄澄澄的刺梨正成为梭戛乡乡村振兴路上的“黄金果”。
刺梨基地旁的三岔河
时下,刺梨成熟上市。梭戛乡中寨村的刺梨收购点一派繁忙景象。
“刺梨有多少斤,多少钱一斤?”“1块5一斤,总的384斤共576元......”
晌午刚过,村民叶盛友便拉着满满一车刺梨来到收购处。收购员张福艳亮着嗓门报数,手里熟练地登记农户信息。一旁,几十名村民陆续将刺梨运来,称重、装车、登记,笑声和交谈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刺梨特有的清香。
收购员张福艳正在核对账单
“今年是1块5一斤,现金收购,有多少收多少。”张福艳说。
早在2016年,沙子村便开始尝试刺梨种植,却因销路不畅、效益低下,许多刺梨地被丢荒。2021年,沙子村村委牵头成立合作社,积极对接平台公司和地方企业,为刺梨寻找稳定销路。2025年,随着位于岩脚镇的贵州轩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统一收购梭戛乡的刺梨,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得以彻底解决。
“现在有厂家直接收购,销路这一块我们就不愁了,我家种了11亩刺梨,产量在三万斤以上,明年好好管护,收入应该还会比今年高。”刺梨种植户付锡海说。销路得到了保障,让像付锡海这样的刺梨种植户们得以安心管护、采收。
种植户正在采摘刺梨
刺梨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种植户增收,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刺梨成熟的季节,梭戛乡各村(居)参与采摘的村民不在少数,刺梨丰收季成了村的“增收季”。
据了解,沙子村种植的刺梨品种为“贵农5号”,该品种不仅适应石漠化荒山的种植环境,更能实现稳定亩产。如今,沙子村的刺梨种植已突破800亩,带动种植户150户,惠及群众600余人。
“‘贵农5号’刺梨就合适种在我们这个胶泥地里面,刺梨产量比较好的。”村委工作人员熊启坤说。
打包好的新鲜刺梨
谈起村里的刺梨产业,沙子村党支部书记付习勇信心十足。他说:“合作社预计再用两年的时间,引进优良的品种,对沙子村原有的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补种,预计到2027年刺梨种植面积达2000亩。同时,沙子村合作社将与外地各大刺梨加工企业开展洽谈,扩大沙子村刺梨的销售渠道。”
如今,一颗颗金黄的刺梨不仅是沙子村田间地头的丰硕果实,更是连接农户、企业与市场的乡村振兴纽带。随着产业路的延伸、品种的优化和销路的拓宽,梭戛乡的青山正焕发新的生机,农户的笑容里映照着产业兴旺带来的希望。金色的刺梨正带着沙子村走向更广阔的未来。(文/图 甘稳 李蔓丽 周晏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