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记者获悉,贵州省民政厅日前印发《贵州省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保护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构建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适应时代形势要求、贴近人民群众生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工作指引》紧扣《地名管理条例》《贵州省地名管理办法》要求,明确了鉴定类别和评价标准,将地名文化遗产分为古城、古县、古镇、古村落、古街路巷、古建筑与遗址遗迹、著名山川、少数民族语地名、近现代重要地名、红色地名及其他重要历史文化地名等11大类,并逐类设定科学严谨的鉴定标准,涵盖历史沿革、语词文化、实体文化、地名影响力与保护利用等维度。
《工作指引》规范了鉴定程序,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逐级申报、分类实施”的原则,全面开展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保护工作。县(市、区、特区)民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统计,对照鉴定类别和评价标准,筛选拟定调研考察名单,经县政府同意后报市(州)级审核,未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不得申报。市(州)级汇总评审并经同级政府同意后,向省级推荐。省级组织专家按《贵州省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指标体系》打分,80分以上纳入省级保护名录,70分以上纳入市级保护名录,60分以上纳入县级保护名录。所有拟入库地名均须经过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会公示,公众异议15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确保公开透明。
《工作指引》强调“名录内地名一般不得更名”,确需更名的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贵州省地名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推动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实践,有效发挥地名文化遗产在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市形象、寄托乡愁记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地名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收集、记录、统计;组织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申报、鉴定,制定保护名录,并向社会公布;做好保护名录的定期评估、研究利用和宣传保护;推动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参与地名文化遗产考察、鉴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协助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鼓励各单位结合利用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展示、传播地名文化。(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