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康养水城 产业赋新】一对兄弟的“种猕”之旅
2025-11-03 10:11:26来源:天眼新闻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在水城区米箩镇,有一对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远道而来的“果痴”兄弟——唐杰和唐立波。他们的创业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敬佩。

  蒲江县,这片沃土孕育了国家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以及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美誉。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唐杰和唐立波从小对猕猴桃“作猕”。他们对每一株猕猴桃的生长习性都了如指掌,对市场销售的脉搏也把握得精准无比。

微信图片_20251025202253_82_96.jpg

  长大后,兄弟俩投身农资生意,与米箩镇的猕猴桃种植户赵明礼、赵成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份友谊,连接着两地,也成为了他们创业路上的重要支撑。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成昆和赵明礼给唐杰送了几箱米箩镇产的猕猴桃。唐杰一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这猕猴桃,绝了!吃出了‘家乡味’,吃出了蒲江最早的味道!”他迫不及待地分给唐立波一箱,兄弟俩一边品尝,一边相视而笑,仿佛穿越回了儿时的果园,那份纯真与快乐溢于言表。

猕猴桃4.jpg

  趁热打铁,赵成昆给唐杰打电话:“赵总,我们这儿的猕猴桃您尝过了没?您可是种植猕猴桃的老手,来我们镇里种猕猴桃,给咱老百姓传传技术……”这番话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唐杰心中的创业梦。于是,唐杰找到唐立波,将心中想法和盘托出,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米箩镇开启新的猕猴桃种植征程。

  然而,创业之路就像一场“大冒险”。在四川,红阳这个品种的猕猴桃病害十分严重,让种植户们苦不堪言。米箩镇最初的基础设施也较差,种植难度大,尤其是那块20亩“烂果”最多的地块,就像一块“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接。

612c87da3cfbf1f666796de03c8b29d.jpg

  “最难种的土地我来种植!”两兄弟豪气冲天地说道,他们选择迎难而上。面对困境,两兄弟决定从技术入手。他们回归传统种植方式,注重细节管理。

  在土壤改良方面,他们采用有机肥料,就像给果树“喂补品”,让果树吃得饱饱的,长得壮壮的;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他们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就像给果树“穿防弹衣”,让果树免受病虫害的侵害,实现良性发展。

54a69583b5cae3158d36a3a2c403aed.jpg

  经过兄弟俩的不懈努力,今年这块地的产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前10多亩地只能摘10000多斤,如今产量翻了6—7倍,达到80000余斤,其中商品果70000斤以上。“相当于‘赌’,因为以前不出果,地是一块地,就是种植方式方法不同,结出的果不一样而已。”唐杰感慨道,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在猕猴桃种植中,兄弟俩始终坚持品质第一的理念。他们种植的猕猴桃要比其他地方晚熟15天左右,就像“懒汉”一样,慢慢成熟,让果子充分吸收阳光和养分,积累更多的糖分和风味。在四川,存在着一些“聪明人”,使用催熟剂让猕猴桃早熟,但两兄弟的技术回归传统,让猕猴桃回归“原始味道”。

fbf1b2384eb90c544f08c8a3dde8af8.jpg

  唐杰、唐立波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如今,他们种植的60亩猕猴桃的产量在13万斤以上,今年处于“养树”阶段,未来将保证在18万斤左右。在米箩镇,两兄弟用实践书写了一段创业传奇。从“烂果园”到“丰产园”,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他们让猕猴桃成为了米箩镇的“黄金果”。兄弟俩通过小范围的试种,引导周边20余户农户种植高品质猕猴桃,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践证明,从2000年的300亩试验田到如今11.2万亩规模化种植,水城猕猴桃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精彩的创业史诗。2000年,水城区引进猕猴桃在猴场乡猴场村试种,长出的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21.6%,比四川原产地品种高出2.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农业领域冉冉升起。

猕猴桃3.jpg

  看中猴场乡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潜能,水城区迅速派出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开展研究。根据当地土壤土质,选定“红阳”“东红”等品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修建产业路、免费发苗等方式鼓励当地村民种植。这一模式就像一位智慧的指挥官,为全区猕猴桃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米箩镇作为水城区猕猴桃的重要产区,通过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在能人引领下,将小小的绿果逐步发展成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产业。目前,米箩镇猕猴桃产业已完成土地流转1.73万亩,联结9个经营主体、5个行政村共4446户农户,像一条坚固的纽带,将农户、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4bf80de772d5eb0007db8ee371cd0b5.png

  历经25年耕耘,水城猕猴桃已成长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凭借肉质细嫩、汁水丰盈,不仅积累了大量“回头客”,还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水城区目前是我省最大红心猕猴桃基地——依托猕猴桃产业,该区打造出“百里猕猴桃产业带”等农旅融合示范点,2024年全区挂果面积7.5万亩,产量3.61万吨,综合产值达8亿元,今年预计产量增长10%。

  唐杰、唐立波两兄弟的“种猕”故事,就像一部充满欢笑与感动的喜剧,而水城猕猴桃产业的辉煌成就,则是这部喜剧中最精彩的篇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传奇,也让水城猕猴桃产业在农业领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