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立足“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大棚蔬菜与水果种植,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持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时下正值草莓移栽时节。走进米箩镇倮么村的草莓采摘园,一垄垄土地整齐平整,工人们分工有序,起苗、搬运、栽种……动作娴熟地将一株株草莓幼苗植入土中,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工人正在移栽草莓
“大家注意,栽草莓要讲究方法。苗间距控制在10公分左右,选根须健壮的苗,栽时别埋住苗芯,还要把根部的‘弓背’朝向沟道一侧,这样才利于生长。”大棚内,水城县贤诚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万贤正耐心指导工人栽种技巧。
该草莓采摘园目前主要种植“红颜”和“妙香”两个品种。为抢抓农时,向万贤雇请了周边村民参与栽种,既保障了移栽进度,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
“以前大多时间闲在家里。自从村里建了草莓基地,我就来这儿干活,一天90块钱,离家近,能照顾孩子,还能挣点钱,挺好的。”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张发粉说。
草莓采摘园位于巴朗河沿岸,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蔬果产业。正是看中这一优势,向万贤租用了村里闲置多年的大棚,投身果蔬种植。
向万贤介绍,目前基地除了种3亩草莓,还有2亩多辣椒、3亩四季豆、10亩红菜苔、5亩莴笋和5亩甘蓝,常年带动周边3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工人正在采摘辣椒
这片曾长期闲置的大棚,经倮么村重新盘活,引入像向万贤这样的种植主体,不仅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也构建起一个可持续的产业就业平台,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的良好模式,实现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双赢。
“这30亩大棚,我们通过动员本村种植能手重新将其利用起来种蔬菜,每年租金为1200元,不仅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万6千元,还为附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切实提高了群众的收入水平。”水城区米箩镇倮么村党委副书记赵玉豪说。

长势喜人的蔬菜
米箩镇的特色产业布局远不止于此。今年以来,全镇种植烤烟2280亩,亩均收益5200元,总增收118.56万元;猕猴桃10241亩,亩均收益8000元,带动增收819.28万元;另有樱桃、杨梅、蜂糖李等精品水果12000亩,亩均收益2000元,带动增收2400万元;刺梨2135亩,亩均收益700元,带动增收14.95万元;葫芦630亩,亩均收益3000元,带动增收189万元。
如今,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米箩镇激活乡村资源的“金钥匙”。一个个特色种植基地不仅播下丰收的希望,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图 周瑞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