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贵州消息(记者 罗淼 实习生 舒兰):11月1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贵州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介绍,“十四五”期间,贵州省农业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2024年,贵州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971.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6元,分别较2020年年均增长4.7%、8%,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2.8:1。

发布会现场 摄影 舒兰
“十四五”期间,贵州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提升、油料产能提升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0万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57万亩以上,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46万吨,亩产较2020年提升19.7公斤,2024年肉蛋菜产量分别较2020年增加40.2万吨、26.7万吨、625.2万吨,生猪产业实现从净调入省向净调出省的历史性转变。
贵州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3+1”保障水平,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累计帮助67.9万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持产业就业两手抓等举措,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人以上,脱贫群众收入水平和脱贫地区发展面貌进一步改善。2021年以来,贵州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中连续四年获评“好”等次。
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方面,贵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专班化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农业产业强镇65个;大方天麻、遵义朝天椒等14个“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计划;辣椒、刺梨、李子等多个产业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跻身全国前三,夏秋蔬菜成为全国重要产区,特色农业成为“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贵州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南首个粮油试验基地落户贵阳,自主选育的油研2020、威芋5号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品种;集中攻关农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工厂化育苗、无人机吊运、智能化作业成为山地农业新场景,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键纽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8%,年均增长3.4个百分点,新农药创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同时,贵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实施“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2.1%、57.9%和93.4%;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合约食堂”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活力绽放,成为展示多彩贵州文化魅力的新窗口、促进地方发展的新引擎。
此外,贵州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人往基层走、政策往基层倾斜;创新完善设施、招强引优、优化用途、灵活重组、瘦身增效、强化服务“六条路径”,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全省无经营收益村实现动态清零,村经营收益18.2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有158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468个;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完善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出台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十条措施”,湄潭、息烽、金沙顺利完成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农村发展活力不断焕发。
展望“十五五”,贵州将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三农”新风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