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州省“市市通高铁”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盘兴高铁正线全长约99公里,线路虽不长却堪称“地质博物馆”中的精密工程。
这条高铁翻过崇山峻岭、越过江河险滩、穿过多个自然保护区,桥隧占比近91%,刷新了贵州高铁建设以来桥隧比例的最高纪录。这意味着建设每推进1公里,都凝聚了无数人在一线“战场”、在台前幕后付出的“倍增”心血。

10月11日,在贵州省兴义市,盘兴高铁运行试验列车正运行在清水河镇特大桥上。(张贵忠 摄)
自2020年7月全面开工以来,盘兴高铁架设了46座桥梁、38座隧道,攻克了线路达30‰的最大坡度,实现毫米级精度的铺轨......一座座大桥隧道横空出世,一排排铁轨电网成功铺设,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个奇迹被创造出来。

10月17日,盘兴高铁运行试验列车经过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清水河镇纳怀河特大桥。
“盘兴高铁基本集聚了艰险山区铁路的所有特点,工程难度极大,居省内在建铁路工程难度之最。”在沪昆客专贵州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熊巍看来,一个广阔的空间也由此打开,牵引着盘州与兴义两地向沿海通道发展突围。
克服“中国高铁极限坡度”
30‰,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却是国内高铁建设的“天花板坡度”,意味着列车每前进一千米,就要爬升或下降30米。
盘兴高铁连接盘州与兴义,盘州海拔约1900米,而兴义则在1100米左右,海拔高差达800米。建设者不断挑战着工程设计的极限值。

检测车经过盘兴高铁木贾河特大桥(覃义劼 摄)
“我们的线路长度有限,要想高效连接两地,就必须采用大坡度设计,尽快把标高降下来。”中铁二院盘兴项目部总工程师赖新军解释道。
为解决在如此大坡道上架设千吨重箱梁的世界级难题,中铁三局与中铁科工联合研发了新型设备JQSD900架桥机,这个“超级装备”是国内首台可实现900吨双线、600吨单线箱梁架设的大型机械设备,成功解决了在30‰极限纵坡和急弯线上架梁的难题。

盘兴高铁建设中采用的国内首台600-900吨单双线架桥机
超级坡度对轨道铺设的精度同样要求极高。当盘兴高铁全线铺轨正式启动,智能道砟摊铺机、智能数显螺栓紧固机等6种智能化设备投入使用,使单日最高铺轨里程达2公里,较传统工艺提升40%效率。
在纳怀河水库上方,兴清快速通道、水兴高速公路桥与盘兴高铁纳怀河特大桥在空中相遇,“老中青”三代桥梁见证黔西南州交通的快速发展。
三桥飞架构建立体交通网的背后,盘兴高铁纳怀河特大桥横跨在纳怀河水库上,桥梁全长643米,主墩最高为82米,位于水源保护区,环水保标准高。

11月21日,盘兴高铁纳怀河特大桥(左)、水兴高速纳怀河大桥(中)和兴清快速通道(右)并驾齐驱。
为提高高墩施工效率,该桥在空心薄壁墩施工中采用了翻模施工工艺,同时主跨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智能张拉”技术,实现大跨度连续梁精度控制,形成实用新型专利2项。
地下狂飙 高铁修成“地铁”
在本没有路的地方,盘兴高铁建设者一次次凿开山门。

试运行高铁快速穿过盘兴高铁桥隧 (刘力维 摄)
作为盘兴高铁的最长隧道,妥乐隧道长约13.3公里,被评定为I级风险隧道,施工难度极高,是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

“盘兴高铁第一隧”妥乐隧道施工出口
“四年的汗水与奋斗,只为列车穿过隧道的那短短两分钟。”贵州安六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副部长陈洪在采访中感慨道,越是高难度的挑战,越能显现不平凡。
妥乐隧道穿越区段堪称“地质迷宫”,煤瓦斯、膨胀岩、岩溶、玄武岩球形风化等不良地质层出不穷。“我们采用的先进地质预报技术,给妥乐隧道施工提供了满满的安全感。”盘兴铁路一标项目经理杜松说。

妥乐隧道施工资料图
为提前探明地质“陷阱”,妥乐隧道项目团队依靠中铁二院超前地质预报成果,采用超前水平钻探、TSP法、瞬变电磁法、掌子面素描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为隧道施工装上“透视眼”,精准探明前方地质情况。一旦发现岩溶、涌水等风险,立即采取注浆加固、设置永久排水系统等应对措施,确保施工在复杂地质中稳步推进。
在山多、水多、溶洞多的地形地貌下,避开不良地质点、地质灾害点和环境敏感点显得格外重要,每一米掘进都饱含着技术与勇气。

妥乐隧道施工资料图
“隧道内遭遇的最大溶洞直径达68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建设者们如同在巨大空洞的悬崖边掘进。”全程参与盘兴高铁保田隧道建设的中铁建大桥局总工程师王伟至今仍心有余悸。
勘察难、设计难、建造难。因为超高的桥隧比,常与隧道较劲儿的盘兴高铁工程师们不走寻常路,竟然在“铁路底下修铁路”,硬生生地凿出一条路。

盘兴高铁铺轨到达下补西一号隧道
这样的奇观来自兴丰村二号隧道。这座全长2045米,最大埋深约100米的隧道,其出口下穿既有线南昆铁路,隧道顶部距离轨面埋深只有5.9米,南昆铁路每天有70余趟列车运行,营运线施工风险高。

10月11日,在贵州省兴义市,盘兴高铁运行试验列车正运行在清水河镇特大桥上。(张贵忠 摄)
在高涨的建设热情里,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施工团队运用长管棚结合洞内单臂掘进机开挖、极限变形控制的施工方案,攻克了既有线浅埋段60米长管棚精确定向、浅埋松散体注浆效果达标等一系列施工难题,有效保障既有线施工安全,确保隧道顺利贯通。
创新巧思 满满新质生产力
兴义南站建筑设计从“万峰成林、人文山水”的意象中汲取灵感,副站长陈龙荣告诉记者,兴义南站的一大亮点是其与万峰林机场的紧密衔接。

兴义南高铁站身后不远处即是兴义机场
在车站二楼,直线距离仅1.5公里的机场全景尽收眼底,旅客通过224米换乘通道可实现5分钟空铁无缝衔接,属全国少见优势,体现了兴义作为“空铁联运”黄金枢纽的便捷与高效。

兴义南站内部
“当然,这还是一座被数字化赋能的新建站房。”陈龙荣说,建设中创新应用“一键式应急救援电话系统”和“RTC光学三维扫描与RHINO建模综合技术系统”两项智能建造技术成果。
当盘兴高铁建设者的智慧结晶融入每一根轨枕、每一颗道砟、每一座站房,穿山越岭的钢铁巨龙与智能建造的科技脉搏实现同频共振。

智能数显螺栓机器人
“盘兴高铁是贵州省首条实现全线覆盖5G信号的高铁线路,前期已与三大运营商同步调试完毕,经过第三方测试信号良好,将来在列车上打电话、刷短视频、开线上会议都将非常丝滑。”成都铁路局贵阳电务段副段长周桂平介绍道。
贵阳高铁工务段盘州线桥车间工长张军龙,从2021年就扎根在盘兴线。四年来,他和工区肩负着盘兴高铁新线建设介入、联调联试、运行试验等重点任务。

试运行高铁驶入兴义南站
“我们的任务是在线路开通前‘扫清雷区’,这就好比‘绣花’功夫,每天要和同事们行走2万余步,弯腰检查上千次。”张军龙说,从轨道铺设到设备调试,必须确保所有环节符合高铁运营的最高标准。

盘兴高铁试运行列车正在通过纳怀河大桥(夏梦寒 摄)
“盘兴高铁在接触网专业遇到有砟和无砟轨道频繁交替的技术挑战。”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总工程师郑方威说,建设团队自主研发接触网全参数可视化计算集成平台“黑科技”,接触网参数实现毫米级精准控制,并形成3项国家专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