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民生之利 解民生之忧 ——贵阳改革开放40周年综述之民生篇

2018-12-25 09:03:20|来源:贵阳日报|编辑:杨云|责编:陈梦楠

  1978年至2018年,贵阳走过了极不平凡的40年。40年众志成城,贵阳儿女用双手书写了一座城市发展的壮丽史诗。

  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回望贵阳改革开放40年来走过的壮阔历程,“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贵阳扎扎实实推进民生工作,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

  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迈步小康,从青瓦土坯房到小洋楼,从“CALL机”到“大哥大”再到智能手机,从“11路”到摩托车再到私家车、共享汽车,从“行路难”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便捷出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9年的343元增长到2017年的321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229元增长到2017年的14264元……贵阳蝶变的同时,市民的生活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新起点,贵阳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兜”住稳稳的幸福

  冬日午后,在观山湖区碧海社区爱银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5岁的王显贵和几位棋友围坐在一起边下棋边聊天,有说有笑。“日子越过越好,晚年生活有保障,社会在进步,我们在享福。”王显贵

  说。

  社会保障关乎国运、惠及子孙,是举国上下都高度关注的重大制度安排,也是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和制度保障。多年来,贵阳坚持以人为本,把民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解决好人民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民生工作总体要求,贵阳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面推进建筑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同舟计划”,全市在建项目全部缴纳工伤保险;

  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232家机关事业单位92023人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参保登记单位全部纳入缴纳范围,45958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

  快速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更新,在全国31个省份的928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直接住院联网即时结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院端“一站式”即时结算实现应报尽报;

  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行网上办事大厅和“掌上”人社服务,“贵阳人社通”手机APP成功植入“贵州通”和贵阳银行“爽爽银行”手机APP系统;

  ……

  历史进步的印记,常常在回望与比较中更加明晰。

  2017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86.49万人、医疗保险人数138.4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7.7倍和12.7倍;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00年的每人每月102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25元,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标准从2005年的每人每年942元提高到每人每年3840元;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众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4800元,城市低保家庭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7500元。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跨越式发展,织就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兜”住贵阳人稳稳的幸福。

  坚持“教育立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事业更是奋起直追。在几代教育人的共同奋斗下,贵阳教育实现了从零星散布到优质倍增的华丽蜕变。

  从手工刻写试卷到电子印刷试卷、资料,从狭小简陋的瓦房到宽阔明亮的教学楼,从马灯照明到智慧课堂,从自带一碗白米饭到政府补贴荤素搭配的营养午餐……多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秉承办

  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稳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抓住“两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十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化等发展机遇,持续优化教育结构;

  实行就近划片入学、高中招生配额生制度、学区化改革、中职免费教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等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三名工程”、市级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计划、京筑教育合作、“百校攻坚”等,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教育立市”战略引领下,高规格设置教育发展组织保障体系,构建起贵阳市委教育工委、贵阳教育督导委员会、贵阳市教育局“三位一体”组织保障体系,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每年压缩8%的行

  政经费用于教育……

  久久为功夯实教育思想高度、增强教育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深度、提升教育开放气度、提高教育治理效度、传递教育惠民温度,贵阳取得累累硕果——

  投资数亿元的贵阳一中新校、贵阳实验三中相继建成,市、县属高中软硬件得到全面提升;

  大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依托大数据推出教育质量监测、教育扶贫“扶智提质”等20多个应用平台;

  创新“德育安全网格化”模式,搭建“贵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云平台”,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深化教育合作,引进北京38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扩大优质教育学位1.71万个,引进上海、山东、北海等地优质学校130所来贵阳开展合作办学;

  ……

  1978年至2017年间,全市专任教师队伍从1.7万人扩大到5.4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0%提高到91.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70.3%提高到95.02%,初中毛入学率从45.2%提高到95.0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5.8%提高到92.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60.45%。目前,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6所、普通中学315所、小学542所、幼儿园

  910所,在校学生146.42万人。

  回望来时路,贵阳教育既是贵阳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助力者。贵阳教育事业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绩,都是贵阳改革开放显著成绩的缩影。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从最初看病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从“赤脚医生”、卫生员到全科医生、坐诊专家,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

  最初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到现在的大病医疗保险、新农合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医疗政策越来越惠民……

  40年沧桑巨变,贵阳加快推进医疗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医疗设施,基本建立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增进群众健康福祉,贵阳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整体规划——

  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抓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出台《贵阳市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工作方案(试行)》,明确医疗费用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切实减轻患者看病就医的负担;

  市辖区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制定实施《贵阳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2017—2018年)》,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快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服务圈”;

  出台实施《贵阳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7大类13种大病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医疗机构对其开展针对性、集中性有效救治;

  ……

  怎样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贵阳不断探索,动作频频——

  不断“向上发展”横向坐标——医疗保障方式不断增加,借国家医改惠民东风,先后实施基层医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缓解了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不断“粗壮厚实”纵向坐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围扩大,从省、市两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向农村地区延伸,由近到远、由浅至深服务全市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40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201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221所、卫生技术人员44578人、床位35867张,分别是1978年的10.1倍、4.8倍和5.3倍;全市

  67家城市公立医院和8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综合改革试点医院,按照承办主体和财政投入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了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00%覆盖目标;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一期运行,汇聚诊疗数据

  2.9亿条;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已经应用于179家基层机构;建成卫生计生数据铁笼,通过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权力运行监控全程化、业务自流程化、行为标准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百姓享受到了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健康贵阳”建设注入了无穷动力。

  抓好就业工作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智能门禁,全覆盖WIFI,全屋品牌家电,篮球场、健身房、超市……这些完备的设施,并不是配备在高档社区,而是配备在位于云岩区中天甜蜜小镇的青年人才公寓——赛嶺公寓。

  一座人才公寓,折射出贵阳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帮扶措施,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创业。改革开放后,以改革“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为突破口,

  贵阳坚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广开就业门路,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突出创业和就业紧密结合、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探索建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大力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前行路上,困难和挑战一直存在,但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一个个难关不断被攻克,一项项改革持续取得突破——

  加快创建充分就业城市,稳步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2017年,贵阳市新增城镇就业23.19万人;

  加快构建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确保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

  产率提高同步

  搭建海外智力共享引智平台,邀请俄罗斯、乌克兰大健康医药、汽车发动机制造等领域的13名院士来筑开展咨询指导、项目合作;

  ……

  一项项稳增长、惠民生的宏观政策陆续出台,一项项保就业、促创业的精细措施逐步落地,一次次思当下、谋未来的探索步伐铿锵有力。全市深入推进就业工作,使群众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站。站在新的起点,贵阳市将继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坚定不移地为民办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 、共命运、心连心,践行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作者 张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