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贵州六盘水从“黑转绿”再到“绿转金”

2018-12-25 15:16:5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周文进|责编:陈梦楠

  “曾经,入地找活路;如今,上山谋发展,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紧紧相连。”62岁的刘光喜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他种植的20多亩猕猴桃今年收入10多万元。

  “虽然赚钱没有以前开煤矿来得快,但基本没有风险,收益稳定。”刘光喜是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人,以前是一个“煤老板”。前几年,刘光喜响应政府号召把煤矿关闭了,转而发展山地农业。“现在吃得规律,睡得安稳,活得踏实。” 刘光喜坦言。

  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六盘水,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煤炭探明储量221亿余吨的六盘水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煤炭、钢铁、建材三大产业,很长时间里构成了六盘水市工业经济的主体,奠定了六盘水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40年:贵州六盘水从“黑转绿”再到“绿转金”

北盘江大桥(供图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

  六盘水在40年的矿产开发中,向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原煤和电力,取得了骄人业绩。然而,这骄人业绩的背后,带来的却是严重的环境污染。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企业设备老化,生产方式粗放,产品结构单一,环保投入不足,“三废”排放长期不能达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那个时候,只要一下雨,头发就变得脏兮兮的,那都是下酸雨造成的。加上漫天的白烟,刺鼻的气味,严重威胁着身体健康。除了空气污染,一些煤矿、焦化厂、重化工企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水里,水质变得又黑又臭。”在六盘水工矿区工作生活多年的陈明贤回忆道,“风吹沙尘跑、百里鸟飞绝”是当时六盘水的真实写照。

  面对巨大的生态环保压力,六盘水市从20世纪末开始植绿造绿。期间,六盘水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为林业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六盘水市又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履职情况作为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对履职不力的领导干部严厉问责。要生态,就必须首先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为此,六盘水提出“绝不要污染的GDP”。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六盘水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持转型升级发展、坚定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全市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前是伐木越多贡献越大,如今是种树越多贡献越大。”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的花德河国有林场场长王熙介绍。林场始建于1958年,近半个世纪主要是为煤矿巷道建设提供坑木,用山上的木材换地下的煤炭。近十年,六盘水市加快推进煤炭去产能及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降低了对坑木的消耗,造林护林成了林场的主要职能,林场面积也从当初的1.4万亩扩到了5万余亩。

  花德河国有林场深处有一片100多亩的松林,林间的木架上整齐摆放着10多万支菌棒,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雇用的当地农民正在采摘菌菇。“天然林场是一个温湿适宜的生产基地,种出的菌子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工作人员介绍。

改革开放40年:贵州六盘水从“黑转绿”再到“绿转金”

六盘水冬季旅游(供图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

  六盘水建市之初,森林覆盖率只有9.86%,鸟类仅剩60余种。2018年底,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9%,已知植物2160种,动物1063种,鸟类恢复到343种。从植绿造绿到兑现“绿色红利”,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六盘水市40年来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生态变好了,农民也增收了。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纽带,采取“公司+农户+村集体”等形式,将林地、林木资源以及新一轮退耕土地参与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精品水果种植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六盘水市参与“三变”改革的林地面积达140万亩以上,参与农户70余万人,助推户均增收近1500元。近年来,六盘水市还积极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引导林农以林地流转、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六盘水市的农业产业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实现了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变,农业产业从单一驶向多元化发展快车道,农旅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将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列为贵州省5个战略定位之一。随后贵州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六盘水打造成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国家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

  围绕休闲、运动、康养、度假等主题,六盘水打造了牂牁江、妥乐银杏、娘娘山、野玉海、梅花山等10余个纳入省“1+5个100工程”名录的重点景区。一批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在六盘水建成投运,旅游通达性显著提高。六枝、盘州旅游集散中心和一大批品牌酒店、星级乡村旅游客栈等陆续投入使用,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六盘水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并上线运营“玩转六盘水”智慧旅游APP,切实让游客行之顺心、游之舒心、娱之开心。

  截至2018年8月,六盘水市已录入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8万人,带动4.7万贫困人口受益,其中A级景区带动14858人增收,乡村旅游带动26841人增收,越来越多的群众正在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红利”。如今,凉都春有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的浩瀚“林海”,夏有七彩花田、野鸡坪、大河堡的百花齐放,秋有世界古银杏之乡的满目金黄,冬有银装素裹的雪国风光。

  中共六盘水市委书记王忠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同时,把生态要素变成生产要素、把生态优势变成发展胜势。

  如今,走进六盘水,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六盘水市委、市政府谋划着通过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产业转型,实现由“绿”转“金”的高质量发展,让资源“动”起来、产业“腾”起来,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走得踏实、稳健。(文 黄傲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