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
2025-03-17 10:09:31来源:贵州日报编辑:杨展凌责编:赵滢溪

  “猕猴与市民友情互动、紫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川到河流,走在贵州,处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处处都能看到生物多样性的美景。”

  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杨三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的动情话语,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贵州肩负“两江清水向东流”的使命,喀斯特地貌奇绝壮美却与生态脆弱伴生,让污染治理如“在溶洞中穿行”——看似处处是路,实则步步惊心。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角响彻群山,贵州用“系统治理图”“精准防控图”“跨流域联动图”回答:拒绝污染,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发展与生存的必答题;拒绝污染,不是拒绝发展,而是用更智慧的方式打开“绿色生产力”的闸门。

  以区域为单元勾画“系统治理图”

  3月的沿河,碧水穿城,一群白鹭掠过清澈的江面。这里是乌江流经贵州的最后一站。

  铜仁市生态环境局沿河分局监测工程师杨长碧、冉争艳,自2013年起,便开始监测乌江沿河断面水质。“2015年前多为Ⅳ类及以下,2022年后普遍达Ⅱ类,甚至Ⅰ类。”他们一同见证乌江治理成效。

  “治水不能只盯着河道,护山不能只管砍树的人。”杨长碧的这句话,道出了贵州生态治理的核心逻辑:以区域单元为棋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从今年1月起,贵州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划定1376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涵盖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区域。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贵州生态治理从“点状突破”迈向“全域统筹”。

  在威宁草海,系统治理的理念更显生动。这个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曾因围湖造田、城市扩张,水域面积不断萎缩。如今,草海越冬黑颈鹤已增至2800余只,创下历史新高。“深化草海综合治理”作为工作亮点,更是被写入今年的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千川净,一江阔。”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生态修复相关负责人介绍,只有把山上山下统筹起来,让每个小流域都减少一定比例的水土流失量,才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这种“把山当人体来医治”的系统思维,正是贵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哲学——污染不再是某个环节的“技术故障”,而是需根治的“系统性疾病”。

  “系统治理,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统筹兼顾、分类施策。”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当前,贵州以区域为单元勾画“系统治理图”,积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用科技手段绘制“精准防控图”

  在贵阳市河湖保护中心办公室内,一块电子屏实时跳动水质数据:pH值6.8、溶解氧7.2mg/L、氨氮0.15mg/L……这是贵州精心打造的“智水贵阳”大数据平台。涵盖贵阳市108条河流、222个水库、54座污水处理厂,并在沿线布设600余套监控设备,让污染无处遁形。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贵州的环保防线。全省建成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135座,覆盖所有县级及以上河流;1396套智能监控设备安装在重点排污单位,数据直传“云端”,与排污企业基本形成“有事非现场报告,无事非现场监管”模式;无人机巡河、卫星遥感监测、AI识别污染源等新技术,让环境监管从“人海战术”转向“数字作战”。

  “我正在叠加前时及后时影像,解译分析省级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变化。”在贵州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工作人员赵青松边操作电脑,边向记者介绍。

  生态环境遥感应用部主任赵菁介绍,通过解译,能够唤醒海量的遥感数据价值,实现环保监管向智慧化、精准化发展,为我省生态环境治理“瞭望放哨”。

  遵义市茅台镇的故事印证了科技的力量。这个因酒而兴的小镇,曾因白酒企业密集面临治污难题。在白酒废水调度中心,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着辖区内121口污水收集池,通过水体中微生物基因分析,可精准锁定污染企业,保证污水不溢流。

  在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科技守护着喀斯特地貌的脆弱生态。景区运用“生态眼”系统,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对水土流失、流量监控等风险实时预警。

  用科技手段绘制“精准防控图”,数字赋能瞄准“病灶根源”,贵州的污染治理已从“大海捞针”转向“精准狙击”。

  靠制度创新构建“跨流域联动图”

  “去年,我们开展交叉执法检查,贵州检查云南、云南检查四川、四川检查贵州。”贵州省环境监察局业务二处副处长杨庆一介绍,这条流淌着酱香传奇的“美酒河”,正因制度创新而激发出新活力。

  赤水河流经地域广,是连接黔川滇三省的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过去,三省“分河而治”,让赤水河不堪重负。

  生态保护没有行政边界。贵州打破区域壁垒,构建“跨流域联动图”。2018年,三省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成为长江经济带中首个实施跨多省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21年,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开创了全国首个地方共同立法保护流域的新模式。赤水河的治理成果,是贵州靠制度创新勇闯改革险滩的生动缩影。

  制度创新还体现在市场化探索中。从去年1月起,贵州还启动了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开启了我国省内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的“贵州模式”,贵州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水质、水量双补偿的省份。

  拒绝污染的贵州,正在收获生态红利。2024年,全省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654亿元,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实。

  从北京返回后,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昌芹和乡亲们商计竹编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没有绿色低碳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她说,“我将加快申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更多高端人才,推动竹编产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换来金山银山。”

  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齐守,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绿色正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亮色。贵州的“三张图”,不仅是治理图,更是发展图。保护生态,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王瑶)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