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那山那水那人构成的生态图景
2025-04-18 11:01:05来源:贵州日报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贵州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那山那水那人构成的生态图景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418085512

4月14日,游客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景区赏花游玩。陈鹤 摄

  4月,万物葱茏,乌蒙山杜鹃花海绚烂如霞,层层叠叠的油菜花为梯田镶上金边,苗岭深处的竹林在细雨中舒展新叶,黔贵大地宛如一幅被春风精心点染的生态画卷。

  从“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再到“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贵州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奋进,于攻坚克难中跨越险阻,以“试验”示范的勇气开拓创新,以“先行”引领的姿态推进改革实践,奋力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走前列、作示范。

  看山,绿意盎然“家底”更厚

  20世纪80年代,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是极度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典型。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王光德回忆:“那时的海雀,水源枯竭、山体光秃、石头遍地,土地广种薄收。”

  村民传唱的山歌满是苦涩:“海雀土坪子,荞麦洋芋过日子,要吃苞谷饭,除非媳妇坐月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

  1987年,在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带领下,村民们在荒坡上、石缝间开始植树造林。

  荒山在锄头的开垦下逐渐变绿,曾经的乱石岗变成万亩林海,松涛阵阵取代了风沙呼啸。如今,77.21%的森林覆盖率不仅让海雀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的称号,还催生出林下天麻、乡村旅游等产业。

  贵州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人民群众不断收获生态红利。2024年,全省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654亿元,绿色家底愈发厚实。

  看水,水清岸绿景色更秀

  在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的乌江水域,我国大陆岩溶发育地区修建的第一座高坝水电站——乌江渡发电厂横跨江面。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乌江渡发电厂党委书记刘欣,这位“老水电”,20多年来工作足迹遍布乌江上中下游各水电站,亲眼见证了乌江从“牛奶河”逐步蜕变为如今水清、岸绿、景美的模样。

  乌江,作为贵州的母亲河,滋养着黔贵大地。然而,因污染严重,曾一度沦为“污江”。

  沿岸化工企业关停、改造、搬迁、转型;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加速补齐……经过多年铁腕治污,乌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现在乌江的水清澈见底,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大坝上常常能看到河中的鱼群游来游去。”刘欣欣慰地说。

  看人,“两山”转化干劲更足

  “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客房天天满订。”近日,铜仁市梵净山脚下寨沙侗寨“过云山居”民宿老板邱兆影正忙着筹备“五一”长假的游客接待工作。

  “梵净山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山下的老百姓也跟着受益!”邱兆影感慨,事实证明,把山保护好,“靠山吃山”才能“靠得住”。

  贵州因山得名、因水而美,“九山半水半分田”,丰富多样且各具特色的山地旅游资源吸引着四方游客。同时,良好的生态孕育出无限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黔贵山珍”。

  赤水市18万竹农依靠茫茫竹海这一“绿色银行”,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湄潭县凭借6.94万吨茶叶年产量,创造69.13亿元产值,综合收入突破166亿元;荔波小七孔景区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捧起“生态饭碗”……如今的贵州大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那山、那水、那人,构成一幅幅生态图景,绿色成为贵州大地的主色调,绿水青山孕育出无数创新成果。

  贵州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完成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从深耕“试验”到勇毅“先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秉持破冰的勇气,一系列政策精准有力,一项项措施扎实深入,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制度成果逐步形成,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贵州智慧与力量。

  当下,贵州正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目标,持续向“新”突破,向“质”攀登。从“试验区”到“先行区”,这片曾“地无三里平”的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正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