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这是人间奇迹 更是时代缩影 ——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仪式侧记
2025-09-29 09:56:31来源:贵州日报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贵州省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

  9月28日上午10时许,庄严的宣告声响彻峡谷,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开通运营。

  历时3年8个月,全长2890米,主跨1420米,桥面距水面高625米,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钢铁巨龙,飞跨地球裂缝,化天堑为通途。

  桥下江水奔涌,桥上群情激昂。

  仪式虽简短却热烈。宣告声中,劳模、参建设计单位、工人等代表同步剪彩,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他们是万千贵州儿女的代表,于山水之间,创造人间奇迹。

  作为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节点和控制性工程,大桥的开通,意味着六安高速全线通车,直接惠及沿线37.8万人,对于优化我省西部纵向大通道、进一步完善全省交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的时代缩影。

  于一点,这是科技创新之桥——

  通车仪式现场,各级媒体“长枪短炮”都聚焦一个核心——大桥技术创新。

  每每谈及这一点,在场的勘探设计人员言语间满是自豪。

  “团队已将混凝土泵送技术突破至265米,这项突破,团队攻坚了很长时间,对于未来的山区大桥建设具有更长远的价值。”贵州公路集团六安七标项目总工程师刘盛涛说。

  大桥的创新藏于每一处细节。贵州交投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洪举介绍,项目团队在索股中植入了智慧缆索,犹如大桥的“神经系统”,可实时感知桥梁健康状态。

  在钢桁梁安装上,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和智慧缆索吊装系统,实现主梁毫米级精准安装;在智慧监测上,首次在主缆里采用通长的光纤光栅,实现主缆内温度、湿度、应力、应变全天候监测……

  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世界第一,还是凝结技术创新、饱含科技元素的超级工程。

  创新,远不止于桥梁本身。

  花江峡谷大桥,既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又是桥旅融合的典范。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介绍,花江峡谷大桥作为桥旅融合3.0新范式,核心亮点在于“设计之初全考量”。从图纸绘制阶段,团队就将旅游体验与安全防护融入其中。

  从坝陵河大桥开启贵州“桥旅融合”的先河,到如今花江峡谷大桥打造“桥旅融合”3.0版本,贵州关于桥旅融合叙事一直在持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大桥项目经理吴朝明看着云雾中的大桥,描绘了大桥“桥旅融合”画卷:观光廊道可以体验625米高空的震撼,207米观光电梯直达塔顶进行观星体验,蹦极、跳伞等世界级挑战项目汇聚各地运动爱好者……

  于一域,这是兴业富民之桥——

  “更大力度推动交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仪式现场,省政府主要领导话语铿锵有力。

  大桥所在的六安高速,北接都香高速、南连汕昆高速,与沪昆高速交汇,是贵州连接北部湾港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陆路通道,将有力提升西部地区协同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

  “这将推动安顺实现从‘过境地’到‘枢纽极’的跨越。”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尹恒斌坦言,交通时效性的提升和物流成本的降低,将加速“交通流”向“资金流”“商贸流”转化,使安顺作为黔中物资集散枢纽的优势愈发凸显。

  在黔西南州副州长代乐看来,大桥将黄果树大瀑布、贞丰古城、安龙招堤、兴义马岭河峡谷和万峰林等景区串珠成链,形成贵州西线黄金旅游带。同时还将打开“黔货出山”新通道,为黔西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早在大桥通车之前,沿线地区便捕捉先机。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于2023年完成“花江峡谷大桥”商标11大类395小类的注册,提出打造“世界高桥第一镇”。

  当交通的红利被充分释放,才能“舒筋活血”,焕发强劲动力。

  “每天接待游客十几桌,最多时一天有四五千元营业额。”贞丰县小花江村经营农家乐的苏云洪眉眼间满是喜悦,随着大桥建成通车,日子过得愈发有味。

  从地图上的道路轨迹,到区域经济的网状辐射,再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冷暖,贵州的实践印证了:交通基建不仅是简单的物理通道,更是发展动能的转换器和造福一方的硬支撑。

  于一省,这是精神汇聚之桥——

  通车仪式当天,大桥之上微风寥寥,似乎与众人一道庆贺超级工程坐落于峡谷之间。

  但众多建设者知道,喀斯特山区地质复杂、气候多变,前一刻的微风寥寥下一秒或许就化作狂风急躁,“控风”成了工程团队首先要啃下的“硬骨头”。

  这没有捷径可走,更无答案可抄,唯有迎难而上!

  工程团队带着思考不断试验,让花江峡谷大桥在峡谷里“站稳脚跟”。

  24小时值守的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捕捉风的动向,在风洞里模拟真实复杂的风环境,“流线型钢桁梁+中央稳定板”抗风组合……几套组合拳下来,成功让风没了“脾气”。

  “现在通行只要两分钟,但我们却在峡谷之间奋战了近200万分钟。”站在桥上远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感慨万千。

  “过去,像这样规模的桥梁对我们来说是挑战;如今,经过这么多世界级大桥的历练,团队已是‘厚积薄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做到了‘游刃有余’。”杨健言语间满是自豪。

  从迎难而上到“游刃有余”,建设者们每一步的坚守与付出,让大桥的一钉一铆都闪耀着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光芒。

  这更是团结奋进、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追赶在这个时代的生动体现。

  干事创业,贵在精神。

  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贵州,大桥建设过程中,贵州人民和广大工程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于群山之间,创造了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贵州奇迹”。

  从南宋时期普济桥到“桥不成兮镜不死”的葛镜桥,再到今天世界第一高桥飞跨地球裂缝,3万余座桥梁飞架于黔山贵水间,联结起高速平原,每一座桥都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桥,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桥,而是一座融合之桥、富民之桥、凝结精神之桥,连接过去与未来、贵州与世界。

  时间的刻度来到“十四五”收官之年,当世界第一高桥飞跨地球裂缝,我们再一次于群山万壑之间,感受贵州儿女填谷造峰的磅礴之力。

  回望,这桥,是贵州奋进的精神注脚;

  远眺,这桥,是联结世界的开放之桥;

  而脚下,不畏艰险的贵州儿女,正于高桥峡谷间,继续创造人间奇迹。(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范力 袁蓠芊 沈长志 黄飞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