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绥阳县,隐藏着一座被誉为“喀斯特地心王国”的自然奇迹——双河洞。这里曾是远古海洋的脉动,如今却是地球亿万年地质演化的生动档案。107个洞口如呼吸的脉孔,连接起409.9公里的地下长廊,塑造出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系统。
洞中天锅倒悬、暗河奔涌,石膏晶花如雪绽开,远古大熊猫化石静默诉说生命的变迁。这里不仅是科考家的天然实验室,更是一座被自然雕琢的艺术殿堂。
而从深壑走向人间,双河洞的奥秘正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力量。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以“洞穴飞拉达”“百米垂降”等创新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探险者,在触摸地质史诗的同时,带动一方乡土焕发新生。今年暑期,景区接待量同比增长35%,复游率超15%,成为贵州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
亿年造就喀斯特地心王国
九月黔北,雨霁光倾,温润空气催发万物生长。绥阳县——“诗乡”雅誉蜚声在外,人文底蕴与自然奇观在此交相辉映。驱车自县城向温泉镇双河村行进,不过五十分钟,便抵达十二背后旅游风景区的双河洞入口。地下水自暗涌明,蜿蜒溪流润泽大地,亦如一把“刚柔并济的刻刀”,凿出亚洲第一长洞的壮阔传奇。
双河洞,被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是一部以亿年为计量单位的地质史诗。洞口如呼吸孔窍,串联起地下迷城。甫入洞中,寒意袭人,光影骤暗,唯见景观灯照亮岩壁层层褶皱,如大地年轮般镌刻着沧桑变迁。这里是我国最长的白云岩洞穴,洞瀑飞悬、卷曲石翩跹、石膏晶花绽若雪莲、边石坝叠如梯田,堪称地质奇观的集大成者。
仰首可见“天锅”倒悬——数百万年前水流冲刷形成的穹顶凹槽,似宇宙星河浩瀚深邃;俯身则见地下河撕裂巨岩,在幽狭地缝中奔涌潜行。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王德远解释道:“双河洞的成因超越寻常喀斯特模式,除水流侵蚀外,更兼硫酸溶蚀、机械崩塌等多重作用,方成就其世界级规模。”
这座“会呼吸的洞穴”更是一座生命基因库。洞内负氧离子浓度高达5万/立方厘米,空气清冽如酿。飞猫、盲鱼、斑灶马等洞穴生物穿梭其间,40余具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尤令人惊叹——2021年中外联合科考中,10万年前的“伪拇指”化石揭开了食竹演化的关键证据。每一块化石都是穿越时空的信使,诉说着云贵高原从古海向生态秘境的蜕变。
三十年科考接力,让双河洞从17公里绵延至409.9公里,成为亚洲长洞之冠。如今,它正以“白云岩洞穴全球空白”的科研价值,叩响申遗之门。正如地质专家况光显所言:“双河洞不仅是中国喀斯特的瑰宝,更是献给世界的地球日记。”
诗心匠造秘境点亮山水富民路
自然奇迹需遇知音。2013年,江苏银河集团总裁高尚梅踏足绥阳,以一首《绥阳印象》的诗篇,缔结了与这片土地的深缘。“十二背后”———这个源于乡民口耳相传的朴素地名,在她手中焕发为集国家地质公园、清溪峡、大地缝于一体的综合景区。
开发秉持“敬畏自然、诗意共生”的理念。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团队六年深耕,既建起溶洞营地、新能源观光车等环保设施,又严格控制游览区域,仅开放水洞、石膏洞等部分洞段,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原真性。高尚梅坦言:“党委政府的高效与民众的淳朴,让我们坚信这片土地的价值。”
文化为魂,诗韵流长。景区连续举办诗歌文化活动,让地质奇观与人文积淀相映成趣。如今的十二背后,不仅是探险家的乐园,更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高尚梅的诗集《十二背后》中写道:“秘密层层揭开,每一次探索都是新篇。”
旅游活化乡土,产业赋能民生。随着景区跻身“贵州十大新地标”,周边村民纷纷开办民宿、餐饮,共享旅游红利。一位当地民宿主人笑言:“从前守着青山不识宝,如今客似云来日子旺。”2019年以来,景区带动就业超千人,周边乡镇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匠心守护自然,以诗心雕琢品牌——十二背后的故事,正是中国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喀斯特王国的奇幻体验
这个夏天,绥阳十二背后以“洞穴飞拉达”“百米垂降”“悬崖咖啡”等新奇玩法引爆旅游市场,截至8月底接待游客超65万人次,复游率高达15%,成为贵州文旅现象级热点。
在十二背后双河洞“悬崖之上・侠客咖啡”特色项目钢索横渡现场,百米高的悬崖两侧,两道冷硬的金属钢索凌空绷直,游客林小棠站在平行钢丝间,每挪动半寸,整条钢索便随之一晃,他的膝盖不受控地打摆。
“保持节奏!还有几步!”对面的教练伸出双臂,做出接应姿势,声音穿透山风,“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在教练的鼓励下,林小棠目视前方,一步,又一步,终于颤颤巍巍走到安全平台。
“我成功了!我挑战成功了!”欢呼回荡在峡谷间,远处传来快门的连续轻响,跟拍摄影师将镜头拉近,定格下灿烂的笑容。
稍作休整后,迎接林小棠的是刺激的攀岩。垂直陡峭的岩壁布满凸起的岩点,向他发起新的挑战。只见林小棠双手紧握岩点,脚蹬岩壁,在向上攀爬的过程中,不断突破体能与心理的双重极限。
在双河洞景区,传统观光已升级为沉浸式地心探险。洞穴飞拉达项目让游客沿绝壁攀行,头灯划破亘古黑暗,岩缝蕨类在光影间摇曳生姿。“从未想过能在亿年溶洞里攀岩!”青海游客张怡的惊叹道出众多旅行者的心声。百米垂降则令人如坠地心,在速降中俯瞰洞腔宏阔;而悬崖咖啡厅巧借洞中台地,让人手捧醇香静观暗河奔涌,成就“肾上腺素与诗意共存”的独特体验。
山的另一侧,清溪峡正上演水上狂欢。皮筏艇逐浪而下,桨板爱好者踏碧波悠然滑行,峡谷中欢笑声与浪花声交织成曲。景区配备百余名专业教练,全天候保障活动安全。“日均协助千名游客穿戴装备”,工作人员田维永的忙碌,折射出旅游热潮的蓬勃态势。
这些创新项目背后,是景区对“体验经济”的深度把握。据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营收同比增长35%,周边民宿常需提前半月预订。来自遵义的网络达人刘莲感叹:“老玩法玩出新花样,这才是贵州旅游该有的样子!”
从地质科考到大众旅游,从诗歌净土到探险天堂,十二背后正以多元面貌向世界展示着贵州的野性之美。正如洞中那株石缝蕨类——自然与人文在此顽强共生,生长出无限可能。
观察员说:
十二背后精品民宿老板罗飘飘:“十二背后”火了,我家民宿也火了
我叫罗飘飘,是贵州省绥阳县“十二背后”景区旁一家精品民宿的店主。看着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我常常感慨,是家乡这片神奇的山水,改变了我的生活。
几年前,我还和许多同乡一样,在外奔波打工。那时从没想过,自家这老房子能变成“金饽饽”。随着“十二背后”景区知名度越来越高,我看到了机遇。今年4月,我拿出积蓄改造老宅,开办了这家民宿。“五一”节当天正式营业,营业额就达到了两万多元,这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创业的喜悦接踵而至。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我们天天爆满。原有的24间客房住得满满当当,能容纳近50位客人。为了满足需求,我把家里的老房子也收拾出来,增加了近20个床位,依然供不应求。截至目前,民宿营收已超过二十万元,这比我在外打工强多了。
生意稳定了,心思也更活了。我盘算着下一步再搞个茶饮区,晚上为客人提供点特色夜宵,让大家能更好地体验我们当地的慢生活。景区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客流和收入。在家门口就能过上红火的日子,这日子,真有奔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