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区勺米镇果立普村基地测产现场。
秋分时节,六盘水水城区勺米镇果立普村的山坡上,薄雾被阳光穿透,洒在黄绿相间的猕猴桃基地里。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微风中轻轻摇曳,架下的加压机发出“哧哧”的轰鸣,12年树龄的藤蔓叶片繁茂,透着来年丰收的希望。
从“濒危果园”到“产业救赎”
“这是我们精心管护的一亩地,足足产了6073斤!”现场技术管理负责人刘长权的声音里满是喜悦。这个数字,不仅打破当地猕猴桃亩产纪录,更成为六盘水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的“里程碑”,为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谁能想到,两年前的这片示范基地,还是杂草疯长、枝条杂乱的颓败景象,部分果树树势衰弱、产量低迷,让人心灰意冷。“要不是这家公司接手,这猕猴桃产业怕是真要熄火了!”采摘工人吴老夯的感慨,道出了产业曾面临的生存危机。
拯救这片果园的,是贵州弥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弥创农业”),背后则是“新农人”左文武的坚守。2019年,在浙江宁波打拼16年的左文武,怀着回报家乡的初心回到六盘水。彼时,多个连片猕猴桃基地因技术缺位、管理粗放、市场脱节,已走到砍树清园的边缘。2024年,左文武“逆势”入场,整合力量成立公司并任董事长,通过市场化运作,接手勺米、发耳、顺场等地约1500亩濒危基地,一场关乎山地特色产业存续的“救赎行动”就此展开。
“六顾茅庐”引进技术团队
产业突围,技术是关键。左文武在云南考察时偶遇一支专业种植团队,如获至宝。为邀请他们入驻,他先后六次奔赴云南,即便多次被拒仍不放弃。这份“为家乡谋发展”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团队负责人陈建颖。
陈建颖来自福建福州,在云南有十多年果树、中药材种植经验。第一次随左文武到六盘水考察,他就被这里的地理环境所震撼:“六盘水位于北纬26.5°,中国猕猴桃黄金生长带上的黄金生长点,‘中国凉都’的高海拔、低纬度、昼夜温差大的立体气候,是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在全国具有‘唯一性’和‘第一性’。”
带着这份认可,陈建颖团队带来了水肥一体化、精准修剪、标准化管护等先进技术,更以工业思维重构农业生产:“T”形架规整划一,滴灌管如“毛细血管”精准输送养分,800亩基地施肥仅需2人。“我们不是简单接管,而是要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标准,实现‘双优’(产量优、质量优),形成上下游全产业链。”左文武的理念,让基地实现了“从荒到管、从管到优”的蜕变。
科技+地理孕育“黄金品质”
走进如今的示范基地,科学管护与地理优势的叠加效应随处可见。62岁的采摘工人孔令学动作娴熟,手里的猕猴桃又大又均匀:“今年是品质最好的一年,干啥都要有技术啊!”
市农科院副院长胡秋舲现场测产后分析,水肥管理到位、病虫害防治得力、枝条与架面管理改良,正是高产的核心;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广东中山市派驻六盘水市科协开展科技帮扶工作的专家郭和蓉调研后也认为,六盘水地理条件极适合红阳品种生长,“口感、品质、产量均优于其他产区”;有11年管理经验的刘长权更直言:“红阳引自四川,但六盘水140天以上的挂树期,让果子香味、甜度更突出,比云南、四川产的更优。”
经市农科院现场测产,勺米镇果立普基地今年猕猴桃平均亩产在3000斤左右。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六盘水2021年启动猕猴桃“吨产园”建设、推动产业从“扩面”转“提质”的必然结果,更让产业红利实实在在惠及农户。
如今,基地与分拣车间每天有300多名工人忙碌,线上日销约7000单,线下日销达70吨。“今年果子结得好,采摘工资比往年高,干着真带劲儿!”村民冯军书说。
60多岁的王光群更感踏实:“10多亩地流转费及时到账,摘果每天能挣200多块,公司发展得好,我们日子也有奔头。”
一颗颗猕猴桃,成了农户增收致富的“定心丸”。
从“地标”到“全国品牌”
如今的六盘水猕猴桃,早已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设立销售专区、培育“农民网红”、拓展海外市场,产品不仅覆盖北上广,更远销俄罗斯、加拿大,还通过美国FDA认证敲开国际市场。加工端,果酒、美容产品等深加工品类延伸产业链;规划上,“吨产园”建设持续强化,价格保险与质量分级不断完善。作为先行军的弥创农业,更以“三年三步走”战略,计划3年内建自有加工厂,实现“代工”转“自主研发”,剑指“中国猕猴桃产业第一品牌”。
黄昏时分,满载猕猴桃的货车驶出山村,奔向全国各地。亩产6073斤,是新的起点而非终点。在“中国凉都”,红心猕猴桃正以“乡村振兴黄金果”的姿态,书写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记者手记
63岁的左文武,从国企高管到“新农人”,用“六顾茅庐”引技术、以工业思维兴农业,让濒危果园焕发新生。他的选择,不仅是个人情怀的坚守,更是新时代“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六盘水猕猴桃的逆袭,撕开了山地农业“先天不足”的偏见——只要以科技为翼、以实干为基,就能将独特的地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不仅是一个产业的突围,更为全国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六盘水经验”。(全媒体记者 胡媛 陈栋梁 吴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