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南部新街乡得勒组一座大山前,静静地矗立着一幢庭院式的二层小楼。
楼内藏着的是过去600余年的“归集”烟云,延展的是当下乡村振兴的文化底气。这幢小楼,便是新街乡归集书院。

归集书院 摄影 黄庆松
闲置楼房 打造为书院
归集书院的后山林木葱郁,院落内松柏劲挺。一尊孔子雕像伫立院内,与松柏互成“拱手”姿态,相映成趣,平添了几分崇文重教的庄重气息。
书院的楼房,原属建于本世纪初的新街乡卫生院,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2015年,在乡卫生院重建搬离后,这幢楼便作为卫生院的中医馆,一直开办到2022年后闲置。
为了合理利用闲置的楼房,2025年初,新街乡政府投入20余万元,对楼房进行改造,决定成立归集书院。
“归源溯典明道明心承往圣,集英聚华立德立言启来贤。”书院大门立柱上的对联及门头上的院名,均为隶书,由贵州籍书法名家伍长巍先生题写,为这座新生的文化地标注入了厚重的笔墨底蕴。

归集书院面塑作品展示 摄影 聂康
600年文脉记忆 藏在文化空间
新街乡在明清时期属归集土目辖地。书院之取名,源于这一文化基因。
“归集”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如今,尽管“归集”之名已随时代更迭淡出行政版图,但“归集”二字始终烙印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成为水城南部文化的象征。
书院落成后,用5间书室作为“归集文化空间”版块,收录了归集的历史文化。走进书院,可以全面触摸到600余年的“归集”烟云。
守护文脉 赋能文化振兴
目前,书院藏书5000余册,书籍涵盖了文学类、艺术类、哲学类、社会科学类等,既是村民阅读求知的公共书房,也是乡土文化研究的学术阵地。书院内设工作室包括琴棋书画全科目,还有康养产业坊、苗族文化工作室、非遗工作室等等。其中,非遗技艺,正以生动的姿态在书院内展示。
面塑在新街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邓笔先是《新街面塑》第四代传人,他的面塑手工艺品广受欢迎,先后受邀到上海、浙江、广州、昆明等地现场捏塑。他与区级非遗糖画传承人陆大江等人的作品一起,在书院里进行了展示,让这些技艺焕发了新生。

《归集赋》 摄影 聂康
归集书院不光是新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成了当地孩子通过乡土课程、山河寻访等活动读懂地域历史、激活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农耕文化、民族手工艺、生态保护等课程的开展,让他们对家乡有了清晰的认知,不仅培养了孩子对故土的深情与责任感,还让文化后继有人。
今年6月,六盘水市、水城区两级35名书画家齐聚于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采风创作活动。艺术家们先后来到高家渡铁索桥的古朴遗址、二台村的文旅村居、龙头山的雄奇之巅,将山水灵秀与人文风情尽收笔端,创作了150余幅涵盖书法、山水、花鸟等方面的作品,部分藏于书院内。
书画家的莅临,是新街乡借助书院探索“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新模式。该乡利用归集历史文化IP开发的研学路线,带动了全乡生态农业、民宿经济等协同发展。
“除了推动与外界的交流,我们将保证每周组织一次学生到书院开展活动,让学生从文化符号里触摸到乡愁,从而守护好文脉,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新街乡党委书记郭熙说,从历史记忆的抢救,到地域认同的重塑,再到文化自信的激活,归集书院不仅只是一座建筑,更是当地的一座文化堡垒,连通着新街乡的过去与未来,让这片土地的文化遗产真正“活了起来”。(水城区委宣传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