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村”字号IP:黔南文体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11-19 16:17:4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罗淼责编:赵滢溪

  马蹄声与引擎轰鸣共振,水族古歌与观众呐喊交织,贵州黔南大地上一场关于乡村价值的创新实践正悄然开启。11月15日至16日,三都水族自治县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赛事。贵州·黔南“穿越贵南之旅”全场景文体旅系列活动暨“贵州村GT”系列赛火热开赛,吸引了来自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八个省份的156名民间赛车手参赛。

  赛道上,民间赛车手驾驶改装车辆极限漂移,白烟四起;不远处,骑手们策马奔驰,在专业赛道上展现着水族传统赛马的魅力。这场“车马双驰”的盛宴,成为黔南“村”字号IP赋能乡村文旅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文化根基:“村”字号IP的源头活水

  “村马”赛场上,数万名观众和游客齐聚三都西部赛马城。骏马在骑手的驾驭下,如离弦之箭般飞奔而出,上演一场场扣人心弦的“速度与激情”。村GT系列赛车漂移赛在三都团结路激情开启,40多名选手驾驶着改装赛车,在赛道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车手们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在弯道处和指定区域进行灵活漂移,高难度动作层出不穷,现场观众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呼声。

赛马现场人山人海 摄影 徐朦

  “我在三都不仅看到了精彩的贵州‘村马’表演,还欣赏到了震撼的车技漂移大赛,车技、马术大饱眼福,太值了!”浙江游客蔡冬冬说。

  这场“车马双驰”的盛宴,是黔南探索“村”字号IP的生动实践。“村”字号IP在黔南的成功,非凭空而来,而是深植于这片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

  “传统的水族赛马,马匹不用马鞍,村民们在山头田间观看比赛,野性十足。”三都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源自民间的传统赛马活动,为“村马”的爆火奠定了文化基础。

  1988年,三都成立赛马协会,规定除端节赛马外,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赛马运动会,使这一民间赛马活动得以持续开展。2023年,三都决定将赛马推向市场化运营,以“国际标准+民族特色”重塑赛事体系。这一创新思路,让“村马”破圈成为备受瞩目的“村”字号IP。从“端坡”到专业赛道,从民间自发到市场化运营,“村马”完成了从传统文化活动到现代文旅IP的华丽转身。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 摄影 徐朦

  如果说“村马”是传统的延续,那“村GT”就是现代与乡土的硬核碰撞。作为黔南“穿越贵南之旅”的衍生赛事,这项源自民间汽摩运动的品牌,把赛道修在了山水之间,“穿越贵南之旅”作为贵州体育旅游的代表性线路,全长约369公里,沿途涵盖了龙里县油画大草原、都匀市绿博园、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等众多景点。线路自2023年推出以来,迅速成为热门体育旅游项目,并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和全国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今年,黔南州体育局与CFMR品牌运营方充分研商,将“穿越贵南之旅”CFMR中国民间汽车系列赛更名为“村GT”系列赛。这一创新举措,将现代汽车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旅体验。“村GT”系列赛(三都站)的举办,正是依托这一精品线路,进一步拓展黔南体育旅游欢乐季系列赛的多元化形式,推动全州旅游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

拳击元素的加入,为三都村马赋能 摄影 徐朦

  经济效应:“村”字号IP的富民之路

  “村”字号IP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2024年,三都举办“村马”赛事33场次,接待游客540.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3亿元。这一数字在2025年继续攀升。今年以来,三都累计举办“村马+”赛事45场,接待游客57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71亿元。

  “村”字号IP的强大带动作用,从赛马场延伸至全域旅游。三都的马产业从赛场延伸到文旅领域,特色民宿、酒店星罗棋布。新建的贵州“村马”酒店,120间“马景房”即将开门迎客。“马研学”“马旅拍”“马术培训”等旅游产品更是异常火爆。

  “今年以来,西部赛马城接待了研学团队3000余人,马旅拍项目有2000多名游客参与。现在,游客在三都的停留时间从过去的1天延长至2.5天。”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公司负责人覃云峰表示。

  “村”字号IP还带动了全民参与和创业热潮。在中和镇,水族骑手石绍张返乡创办窍亮马业有限公司,靠着养马、赛马、售马,年收入超10万元。

  三都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群众养马,并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8万元。预计到2025年末,该县马匹存栏量将达5000匹、综合产值超亿元。一条涵盖“育种、训练、赛事、文旅”的马产业链正在三都形成。

  “村”字号IP成功的背后,是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同频共振。黔南大地上,人们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文 蒙帮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