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坚持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侗族群众正在演唱侗族大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贾智 刘杨 摄
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自2012年全国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贵州共有757个村寨先后列入前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占全国总量的9.3%,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贵州秉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初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探寻“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传统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江千户苗寨全景。图源:贵州图片库
山与寨的共生
当无人机掠过贵州苗岭山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孕育出独特的山地聚落文化。
俯瞰大地,苗乡依山而建,侗寨临水而居。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1300余栋吊脚楼沿山势层叠铺展。木质结构建筑以榫卯相连,不仅适应陡坡地形,还因势利导、灵活布局,通过底层架空、悬挑等设计手法,打造出舒适防潮的吊脚楼居所,并传承至今。
在雷公山周边苗寨,村民遵循“不得违约砍伐护寨树”的约定,违者以“三个一百二”(120斤肉,120斤米,120斤酒)重罚。这种约定俗成的保护意识,让雷公山依旧草木繁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黔东南州住房保障中心主任陈妮妮介绍,当地按照“分级保护、分类管理、镇村联动、一村一特、共生共长、共享共赢”的规划思路,以“苗乡侗寨、心灵家园”为主题定位,全面评估传统村落基础条件,选取5个重点片区和25个保护利用型村落进行重点打造,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
贵州从江加勉乡加坡村一角。王中明 摄
人与情的绵长
在贵州,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典籍:侗族大歌在鼓楼回荡,苗族银饰技艺代代相传,布依族“六月六”长桌宴延续千年……这些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是村民的情感纽带,也是村落保护的内生动力,凸显着浓郁的“人情”传承。
坐落在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寨镇群山之巅的展留村,2013年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展留村以锡绣闻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女三九便出生于此。她自幼受母亲锡绣工艺熏陶,精通纺织,其制作的锡绣作品简约细腻,备受青睐。“我热爱绣花,这辈子都要一直绣下去。8岁起我就跟着妈妈学绣花,后来学会钩锡、上锡,才明白图案中的门道。”
走向世界舞台的贵州苗绣。依文集团供图
传统非遗技艺走出国门,既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又让技艺背后的人和村落为更多人知晓。
类似场景在贵州屡见不鲜: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银饰匠人经30余道工序,将苗族银饰打造成时尚单品;黔东南州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的苗族姊妹节,各地游客与万余名苗族群众共跳芦笙舞;黔西南州兴义市南龙古寨,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优美旋律在山间林中回荡。山水间,传统村落宛如鲜活灵动的“博物馆”,充满烟火气的文化现场。
黔西南州兴义市南龙古寨一片葱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摄
今与昔的延续
“我们在全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区内因地制宜,统筹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发展、数字博物馆保护、村企合作等模式,着力提升村落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力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叶栋槺说,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许多传统村落经历了悄然嬗变。
游客在安顺市西秀区云山屯村游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慧 摄
在安顺市西秀区云山屯村,曾经寂静的村寨如今热闹非凡,明代屯堡石屋与现代民宿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黔南州荔波县瑶山古寨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在保留原始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增设瑶药坊、竹编坊、瑶陶坊、陀螺工坊等体验工坊,发展竹编、陶艺等手工艺研学项目,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让村民依托传统文化走上致富路。
黔南州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刘立超 摄
铜仁市德江县焕河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当地干部群众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挖掘、传承并传播古民居、古树群等有形历史文化。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传统村落既能留住乡愁,又能展望未来。
早在2017年,贵州就颁布实施《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指导相关市县出台保护法规,明确各级各部门保护责任与义务,以及对破坏行为的处罚条款和法律责任,推动传统村落保护步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划定核心保护区与文旅开发区边界,确保保护与利用平衡。
叶栋槺告诉记者,贵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中,持续推动传统村落与乡村旅游、历史文化名村、红色美丽村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有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