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在贵州黔东南的丹寨县,流传着一种极具特色的苗族传统舞蹈——古瓢舞,它是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于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在组装古瓢琴
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在调试古瓢琴音准
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村,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在挑选古瓢琴琴弦
古瓢舞是一种以“古瓢琴”为乐器领舞的民间舞蹈。古瓢琴,苗语称“格哈”,其结构简单,制作精良,状似家用水瓢。它一般由男子制作,取一段桐木,掏空后砍去多余部分作琴把,盖上木质面板,在面板上留音孔,再插入一根音柱,放上两根由牛皮丝做成的弦,弓丝则用棕丝做成,为增加摩擦力,还会加一些松油。古瓢琴虽只有两根琴弦,却能发出8个与当地苗语8个音调相吻合的音,听懂当地苗语的人,听琴声就能准确分辨出舞曲表达的内容。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丹寨县非遗服饰展示巡游中跳“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关于古瓢舞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种是据当地《苗族古歌》记载:“白枫香树的枝丫伸满天,有两枝拖下来,一枝变成了芦笙,一枝变成了瓢琴”。另一种民间传说则是,很久以前,有钱人家买芦笙又吹又跳,而贫寒人家无钱买芦笙,于是就用桐木和薄木板制成简单的琴来代替,这样一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瓢舞。
苗族村民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苗寨迎春活动中跳《苗族古瓢舞》
古瓢舞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舞步为一步一顿,两手插于腰内侧,随舞步上下摆动。舞场以拉古瓢琴者为中心,女性围于内圈,男性围于外圈,边歌边舞。舞蹈内容分“祭祀”和“娱乐”两类,“祭祀”舞多在丧事场合,气氛庄重肃穆,舞者多为中老年男女;“娱乐”舞则多在节庆、婚恋场合进行,男子拉琴前导领舞,女子在后逆时针方向缓缓随节奏踏步前行,两手平放于腹前,按节奏作抚摸腹部状。舞步有四步、三步、五步、七步等变化,还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等不规律的节奏组合。
在丹寨县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指导民族舞蹈兴趣班学生演奏古瓢琴
在丹寨县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指导民族舞蹈兴趣班学生演奏古瓢琴
在丹寨县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指导民族舞蹈兴趣班学生演奏古瓢舞
古瓢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如今,丹寨县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古瓢舞等非遗舞蹈改良编排后作为校园课间操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相信在人们的努力下,丹寨古瓢舞这一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彩。(供稿 丹寨县融媒体中心)
在丹寨县雅灰乡雅灰小学,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石光荣在教小学生拉奏古瓢琴
丹寨县雅灰小学民族舞蹈兴趣班的学生在表演古瓢舞课间操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