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频             直观中国       |      老外在贵州       |       热点专题       |      Hi,贵州!     
贵州水城:一村名为“黄果树”
2025-11-12 14:34:46来源:天眼新闻编辑:赵滢溪责编:赵滢溪

  “做不到一百分,但必须求个问心无愧、公平公正。”这句话,水城区猴场乡黄果树村党支部书记颜政杰常挂在嘴边,也刻在心里。2023年11月,他临危受命时,黄果树村还顶着“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然而,短短两年多时间,黄果树村已成“四季有收成,亩亩有效益”的产业强村。

  在颜政杰看来,基层工作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要的就是村门大开,拉近和百姓距离。村“两委”也一直坚持开门听民意,确保村民需求得到精准响应。

闲暇之余,村支书颜政杰也会细细抚摸爷爷留下来的纪念章(黄瑶 摄).jpg

闲暇之余,颜政杰也会细细抚摸爷爷留下来的抗美援朝纪念章(黄瑶 摄)

  为实现服务到户、联系到人,每个村民小组都配备了包组干部和网格员。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的联系卡上,清晰印有第一书记和村支书的职务与联系电话,24小时保持畅通。村民有任何问题,既可以随时找包组干部或网格员反映,也能直接拨打电话联系,真正实现“沟通零距离”。今年7月,17组村民黄安院因需赴外省就医,却不清楚异地就医的备案流程,便拨打包组干部的电话求助。包组干部接到电话后,立即上门帮她完成了线上报备,及时化解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除了服务群众有温度,村“两委”也注重凝聚干部队伍的向心力。自2023年11月起,村里建立起每周一次的交心谈心机制,搭建起常态化的沟通平台。起初,干部们发言谨慎,随着交流深入,大家逐渐打开心扉,主动反映问题、建言献策。在2024年4月光伏项目专题研讨中,踊跃的讨论为项目5月顺利落地打下坚实基础,与初期沉默氛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思想统一带来的合力提升。

WechatIMG1369.jpg

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收稻谷(受访者 供图)

  思想拧成了一股绳,行动便有了方向。颜政杰带着村干部,一手抓产业发展的“大事”,一手解群众心头的“小事”。村子强不强,关键看产业。依托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黄果树村积极推动烤烟、蜂糖李、水稻、高粱、猕猴桃种植与牛羊禽类养殖等多种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一村多品”的集群效应。一批“新农人”与“土专家”也纷纷涌现,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16组的陈刚,过去和妻子在浙江打工,年收入约8万元。看到家乡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2023年底,他毅然返乡,种植烤烟120余亩,通过“种植+农户”模式发展产业,仅一年时间,纯利润就有16万元。他不仅自己富起来,还带动3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增收9600元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13组的熊文昌,是种了15年烤烟的“土专家”。他借助“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烤烟150亩,带动36名村民就业,真正实现了“跟着能人干、一起把钱赚”。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村集体坚实的支撑。陈刚回忆,刚回来时不懂技术,村里每年组织的种植培训,从防虫害到优选种,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心里有底,手里不慌。”同时,积极的奖补政策也激发了村民的干劲。2025年,村里发放产业奖补318万元,交通补贴15.1万元,直接受益566户。

  此外,2024年5月央企大唐公司在村里落地3000亩光伏项目,不仅带来土地租金收入2800余万元,更解决就业200余人,人均工资收入20000余元。如今,全村已发展烤烟2600亩、玉米4200亩、蜂糖李1300亩等一系列产业,村民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WechatIMG1418.jpg

村里的烤烟产业(受访者 供图)

  产业上来了,民心更不能落下。村干部们不仅要能谋划产业“大事”,更要能办好群众“小事”。黄果树村的22名退役军人被动员起来,成为基层治理的“和事佬”,他们说话有分量、办事有方法,邻里小摩擦总能第一时间化解。村干部们更是化身“移动服务站”,谁家缺劳力,他们就下田帮忙;谁家常用药断了,一个电话就代购送到家;水电出了故障,他们抄起工具就能修。年过六旬的王珍连对此深有体会。今年4月,村干部入户走访时发现,她年老体弱,家中儿子又身患残疾,农忙时缺少劳动力,便将其列为帮扶对象。到5月底插秧时节,几名村干部主动下田,帮她插秧。看着整齐的秧田,老人连声道谢:“真是多亏你们!”

  从强化组织到做强产业,再到服务民生,黄果树村的振兴之路,是村“两委”与全体村民同心同德、扎实奋斗的成果。如今,黄果树村这艘航船,正朝着产业更加兴旺、乡风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的未来,稳健前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实习生 李文菊)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